半导体芯闻

搜索文档
存算一体瓶颈,中国团队实现突破
半导体芯闻· 2025-07-02 18:21
冯诺依曼架构与内存墙问题 - 冯诺依曼架构将数据和指令存储在同一内存中,简化硬件设计并实现通用计算,但存在指令顺序执行和CPU等待存储器读写的性能瓶颈[1][3] - 存储器性能发展滞后于CPU导致"内存墙"问题,CPU需大量时间等待数据搬运,降低系统整体性能[3] 存算一体技术发展 - 存算一体(PIM/CIM)通过在内存中执行计算任务,避免数据传输,解决存储墙问题,降低时间和能源成本[5] - 技术演进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基于DRAM/Flash的近存计算、新型存储器(RRAM/PCM/STT-MRAM)推动的模拟计算型PIM、2017年后原型产品落地[6][8] - 主流PIM技术包括数字型(SRAM/DRAM)、模拟型(RRAM/PCM)和混合型,分别面临面积功耗、精度控制和架构设计挑战[7][8] 行业参与与产业化进展 - 三星、SK海力士、美光、英伟达等国际巨头与寒武纪、华为海思、阿里达摩院等国内企业共同投入研发[6][8] - 知存、苹芯、亿铸等国内初创企业聚焦ReRAM/MRAM领域,推动存算一体在边缘计算的应用[8] 排序操作的瓶颈与突破 - 排序是AI系统中耗时最高的基础操作,存在于智能驾驶、推荐系统、大模型训练等场景,传统架构难以高效处理[10][11] - 北京大学团队首次实现存算一体排序架构,通过忆阻器阵列和并行比较机制,速度提升15倍,能效提升6-183倍,功耗仅为CPU/GPU的1/10[13][15][17] - 该技术支持百万级数据并行排序,AI推理响应速度提升70%,突破存算一体通用性限制[15][17] 技术应用与战略意义 - 成果可应用于国产智能芯片、边缘AI设备、智慧城市等领域,实现毫秒级十万级事件优先级评估[16] - 全自主技术栈具备国产化能力,为下一代AI算力体系提供底层支持[16][17]
NVIDIA十年AI布局,押注“物理AI”引领下一场机器人革命
半导体芯闻· 2025-07-02 18:21
NVIDIA的AI布局与物理AI战略 - 公司过去十余年持续引领AI硬件与软件创新,从GPU在语音/图像识别的早期应用到支撑生成式AI的多卡并行训练技术 [1] - 提出"物理AI"新方向,强调AI需掌握物理定律推理能力,并将机器人视为未来经济核心载体 [1] - 通过三大技术法宝(Isaac GR00T模型、仿真训练平台、Jetson硬件)构建物理AI全栈解决方案 [3] Isaac GR00T机器人开发平台 - 开源人形机器人基础模型Isaac GR00T N1.5实现环境适应性升级,支持自然语言指令操作工业物料 [6] - 整合Omniverse与Cosmos模拟框架生成高保真训练数据,结合Jetson AGX Thor实现边缘部署 [5] - 已被光轮智能等厂商应用于汽车制造产线,完成工业场景首次真实落地 [6][8] - 开源策略降低开发门槛,吸引特斯拉、波士顿动力等20余家厂商采用统一架构 [8] 合成数据生成技术突破 - Isaac GR00T-Dreams Blueprint系统通过单张环境图像生成合成训练视频,数据获取效率提升数十倍 [10] - 结合GR00T-Mimic技术形成数据增强闭环,36小时完成模型迭代(传统方式需3个月) [11] - Replicator扩展程序支持3D角色模拟等多模态数据生成,减少模型幻觉现象 [11] 机器人仿真生态系统 - Isaac Sim 5.0开源仿真框架支持Software-in-the-Loop测试,集成MobilityGen模块生成高质量动力学数据 [13] - Isaac Lab 2.2优化训练流程,支持Fourier GR1等机器人的复杂场景双臂操作训练 [18] - 配套发布24,000条开源运动轨迹数据集及Cosmos Reason世界基础模型 [18] Jetson边缘计算平台演进 - Jetson AGX Thor基于Blackwell架构提供800 TFLOPS算力,支持多模态生成式AI模型 [20] - 模块化设计集成功能安全处理器,延迟低于30毫秒,显著优于云端方案 [19][20] - 性能较2018年Xavier提升25倍(32 TOPS→800 TFLOPS),满足实时感知需求 [19][20] 全栈技术生态构建 - 形成"芯片-系统-软件-仿真-模型"完整链条,云/仿真/硬件三平台协同 [22] - 物理AI技术覆盖训练数据合成(Dreams)、环境仿真(Sim/Lab)、边缘推理(Thor)全环节 [22] - 行业进入具身智能与智能制造融合阶段,跨模态理解能力持续突破 [6][22]
英特尔先进工艺,有变
半导体芯闻· 2025-07-02 18:21
英特尔战略调整 - 英特尔新任CEO陈立武考虑对合同制造业务进行重大改革,可能不再向外部客户营销公司长期开发的某些芯片制造技术[1] - 前任CEO帕特·基辛格倾注巨资研发的18A制程正在失去对新客户的吸引力,可能需要减记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1] - 18A的主要客户长期以来一直是英特尔本身,目标是在2025年晚些时候提高其"Panther Lake"笔记本电脑芯片的产量[2] 制造工艺与技术竞争 - 英特尔18A制造工艺面临延期,其竞争对手台积电N2技术已步入生产阶段[2] - 公司将更多资源集中于14A工艺,预计比台积电更具优势,以争取苹果和英伟达等大客户[2] - 英特尔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实现18A芯片的量产,内部芯片预计将比外部客户订单提前到货[4] 公司财务状况与挑战 - 2024年公司预计净亏损为188亿美元,是自1986年以来首次亏损[3] - 公司失去了制造优势,并在移动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浪潮中落后[3] - 能否及时交付14A芯片以赢得大额合同还不确定,可能会选择坚持现有的18A芯片计划[4] 客户与市场策略 - 说服外部客户使用英特尔的工厂仍然是其未来发展的关键[2] - 公司正在根据主要客户的需求定制14A,以使其取得成功[5] - 陈立武已责成公司准备方案,最早将于本月与董事会讨论是否停止向新客户推广18A芯片[2]
华为海思何庭波,有新动态
半导体芯闻· 2025-07-02 18:21
华为半导体业务高层任命 - 何庭波被任命为华为高级人才定薪科科长,该任命由任正非签发并于7月1日正式公布 [1] - 何庭波现任华为半导体业务部总裁、科学家委员会主任、ITMT主任 [3] 何庭波的职业背景 - 1969年出生,北京邮电大学半导体物理和通信工程双学士、硕士 [3] - 1996年加入华为,历任芯片业务多个岗位、研发部长、海思总裁、2012实验室总裁 [3] - 最初因参观华为ASIC设计实验室而决定加入华为从事半导体工作 [5] 华为半导体业务发展历程 - 自2004年海思成立以来,半导体业务支撑了华为产品体系20多年的发展和创新 [4] - 业务从固定通信扩展到无线通信,涵盖3G/4G/5G移动通信网络芯片、宽带接入网络芯片、光通信芯片、数据通信芯片等领域 [5] - 拓展进入智能手机套片、光电芯片、通用CPU、AI处理器等高难度前沿领域 [5] - 取得天罡基站处理器、麒麟应用处理器、鲲鹏通用处理器、昇腾AI处理器等里程碑成果 [5] - 在全行业率先实现Chiplet产品化 [5] 半导体行业现状与未来 - 半导体行业正处于重大危机与变革的十字路口 [8] - 领先供应商可能因市场份额流失而失去技术优势,落后需求者可能实现逆袭 [8] - 半导体发展核心要素是先进加工设备与复杂制程工艺,而非稀有自然资源 [9] - 在生存需求驱动下,已有技术可被重新挖掘创造,甚至开辟全新技术路径 [9] 何庭波的管理理念 - 创新和努力缺一不可,突破自我是成功关键 [7] - 重视团队力量,发挥个人优势并携手合作 [7] - 保持思想自由,用创造性方案解决问题 [7] - 持续学习,善于交流并汲取他人长处 [7] - 坚信困境与需求是创新的催化剂 [8]
2nm大厂,伸手要钱
半导体芯闻· 2025-07-02 18:21
Rapidus的2纳米芯片量产计划 - Rapidus目标在2027年量产2纳米芯片,目前正在筹措量产资金[1] - 公司已向富士软片提出出资要求,并呼吁半导体相关企业共同出资以打造产业界援助量产的体制[1] - 2纳米试产产线已于2023年4月启动,计划在7月18日向业务伙伴报告试产情况,主要性能数据预计9月左右明朗[1] Rapidus的股东结构与资金需求 - Rapidus成立于2022年8月,由丰田汽车、Sony、NTT等8家日企共同出资设立,初始出资额合计73亿日圆[2] - 现有股东已决定追加出资,富士通、三井住友银行等也表达出资意愿,本田汽车考虑出资以确保先进芯片采购[2] - 公司目标筹措1,000亿日圆,每家企业出资额预计在数十亿至200亿日圆之间[2] - 实现2027年量产计划需要约5兆日圆资金,日本政府已承诺援助1.72兆日圆,仍有逾3兆日圆资金缺口[2] Rapidus的市场定位与客户开发 - Rapidus正与40-50家潜在客户进行协商,包括被称为GAFAM的美国科技巨头和AI芯片设计新创公司[2] - 公司认为美国客户因美中脱钩而寻找第二供应商的需求日益增长[3] - 在先进晶圆代工领域,台积电目前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英伟达AI芯片订单[3]
台积电终止GaN代工
半导体芯闻· 2025-07-02 18:21
战略合作与生产计划 - 纳微半导体与力晶半导体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始生产并开发200毫米硅基氮化镓技术,以应对台积电2027年终止氮化镓代工业务的影响 [1] - 纳微的GaN IC产品组合将使用力晶位于台湾竹南科学园区的8B晶圆厂的200毫米晶圆,该厂自2019年运营,支持多种GaN生产工艺 [1] - 力晶的技术能力包括改进的180nm CMOS工艺,可提升性能、功率效率、集成度和成本 [1] - 首批器件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完成认证,100V系列2026年上半年投产,650V器件将在未来12-24个月内从台积电过渡到力晶 [1] 技术优势与市场应用 - 在180nm工艺节点上进行200mm硅基氮化镓生产有助于开发更高功率密度、更快速度和更高效的器件,同时降低成本、扩大规模并提高产量 [1] - 力晶将生产纳微100V至650V的GaN产品组合,以满足48V基础设施、超大规模AI数据中心和电动汽车对GaN的需求 [1] - 纳微近期在AI数据中心、电动汽车和太阳能市场发布多项公告,包括与NVIDIA合作提供GaN和SiC技术支持,以及为Enphase和长安汽车提供解决方案 [2] 合作展望与行业影响 - 纳微CEO表示与力晶合作将推进200毫米硅基氮化镓量产,并在产品性能、技术革新和成本效率方面持续进步 [2] - 力晶总经理表示双方在硅基氮化镓技术方面合作多年,产品认证接近完成,即将进入量产阶段,力晶将持续支持纳微探索和发展氮化镓市场 [2]
倒计时22天!@供应链伙伴,一张通往长安汽车生态链的黄金入场券,速领取~
半导体芯闻· 2025-07-02 18:21
智电汽车行业趋势与长安汽车战略布局 - 智电汽车成为全球汽车发展潮流趋势,产业转型叠加消费升级加剧行业竞争,颠覆原有制造方式、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 [1] - 长安汽车加速推进"香格里拉"、"北斗天枢"、"海纳百川"三大计划,布局长安启源、深蓝汽车、阿维塔三大智能电动品牌 [1] - 2024年长安汽车销量达268.3万辆(同比+5.1%),其中自主品牌223万辆(同比+9.4%),新能源超73万辆,海外超53万辆 [1] - 2025年目标实现总销量300万辆(新能源100万辆/海外100万辆),2030年目标全球销量500万辆(新能源300万辆/海外150万辆) [1] 2025前瞻技术与生态链合作展示交流会 - 活动将于7月24-25日在重庆·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举办,由长安汽车与重庆汽车工程学会主办 [2] - 邀请100+产业链供应链名企参与,打造"一站式"交流合作平台,包括展览展示、主题演讲、互动交流等 [2][4] - 自2023年首次举办以来累计有300余家行业知名企业参与,对加强跨界对接、联合研发、整零协同发挥重要作用 [4] - 活动由长安汽车主导主办,科项部、采购中心等全面参与策划执行,动员内部各大版块资源 [10] 活动核心亮点与内容 - 四大亮点:共建智电汽车新生态、整零合作供采对接、"一站式"合作平台、长安汽车牵头主办 [7][8][9][10] - 活动设置开幕式及巡展、产品展示、前瞻技术论坛、供需对接、参观互动五个部分 [11] - 开幕式包含领导致辞、战略合作伙伴致辞、采购宣讲及3家头部供应链企业主题演讲 [12][13][14][15] - 组织参展单位参观长安汽车数智工厂,深入生产一线静态体验数智汽车 [18] 重点采购方向与技术领域 - 智能系统:感知系统/基础技术/车联网与智能座舱系统等,包括自动驾驶地图、域控制器、AI、V2X、智能座舱等 [22][23] - 检测测试及质量控制:整车测试开发、智能网联测试、电动动力总成测试、软件测试等创新技术与系统解决方案 [24] - 其他方向包括纯电动系统、电控系统、热管理系统、电器元件热管、类车规级电控等 [23]
华强北被要求禁售无3C认证充电宝
半导体芯闻· 2025-07-02 18:21
充电宝行业监管政策 - 深圳华强北市场已开始严格执行不带3C认证的充电宝禁售规定,商家正清理库存并下架不合规产品 [1] - 中国民航局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无3C标识、标识不清晰或被召回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 政策出台背景 - 2025年全球民航已发生15起充电宝起火冒烟事件,包括釜山航空行李架烧穿、香港航空备降等安全事故 [4] - 锂电池固有危险性高,易因高温/挤压/碰撞导致热失控,起火快且扑灭难 [4] - 市场监管总局抽查显示43.6%移动电源不合格(65/149批次),部分产品电解液质量差、缺乏安全保护功能 [5] 政策执行细节 - 未设缓冲期因被召回批次与无3C标识产品均存在即时安全风险,需统一管控 [6][8] - 机场对拦截充电宝采取自弃/暂存/寄递服务,超期产品将统一销毁或资源回收,防止回流市场 [10][11] 政策依据 - 依据《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及国际民航组织技术细则,体现对安全隐患"零容忍"态度 [5][9]
报名开启!第七届浦东新区长三角集成电路技能竞赛等你来“战”!
半导体芯闻· 2025-07-01 17:54
行业活动 - 第七届浦东新区长三角集成电路技能竞赛即将举办 [1] - 活动旨在吸引对集成电路行业有热忱的参与者 [1] - 活动由张江高科主办 [1]
IBM全新芯片设计与架构
半导体芯闻· 2025-07-01 17:54
量子计算架构突破 - IBM公布新型量子计算架构,大幅减少纠错所需量子比特数量,目标2029年前向客户开放名为"Starling"的大规模容错量子计算机 [4] - 传统表面码纠错方法需约1000个物理量子比特构成1个逻辑量子比特,而新qLDPC码方案仅需约十分之一数量 [4][5] - 新架构通过"非局域"相互作用实现远距离量子比特耦合,效率显著高于仅依赖相邻单元通信的表面码 [7] 技术路线图 - 2025年推出"Loon"处理器,配备远距离量子比特耦合器 [7] - 2026年推出"Kookaburra"处理器,首次集成逻辑处理单元和量子存储器 [7] - 2027年连接两个模块打造"Cockatoo"设备 [7] - 2028年建成200逻辑量子比特的Starling系统,支持1亿次量子操作 [7][8] - 最终目标为代号"Blue Jay"的2000逻辑量子比特机器 [8] 技术参数进展 - 新架构可能需数百个物理量子比特构建10个逻辑量子比特 [7] - 孤立测试设备中平均相干时间提升至2毫秒 [9] - Heron芯片相干时间从150微秒提升至250微秒 [9] - 整体门操作错误率需降低一个数量级才能实现新架构 [8] 行业影响 - Gartner分析师认为新架构实现200逻辑量子比特将推动量子计算机进入解决实际问题阶段 [8] - 模块化方案面临工程复杂性挑战,实现时间可能比预期更长 [8] - 组件数量因物理量子比特需求减少而大幅降低,降低非量子处理器开销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