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点评: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东兴证券· 2024-12-10 10:11
宏观政策 - 会议提出“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冲经济下行压力[2] - 财政政策增量可能不再以传统投资为导向,消费权重明显上升,预期会有更多促进消费的政策举措[3] - 货币政策立场明确转向“适度宽松”,未来更多降息降准操作可以期待[3] 国内需求 - 会议强调“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消费在投资前,预期会有更多促进消费的政策举措[3] - 投资方面强调提高投资效益,预计传统供给侧投资有所下降,结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具体投向和投资方式需等待具体文件指导[3] 资本市场与风险防范 - 会议强调“稳股市楼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对明年可能受到的外部冲击有较为充分的准备[2] - 风险提示包括海外通胀超预期和海外经济衰退[4] 逆周期调节与政策工具 - 会议指出了明年逆周期调节的“超常规”基调,结合“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预计后续将会有新的增量政策的出台[2] - 对宏观政策的前瞻性和有效性有明确要求,增量的规模可期[2] 高质量发展与对外开放 - 高质量发展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6]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6]
政治局会议系列四:跨越险滩,政策转向积极有为
华泰期货· 2024-12-10 10:10
宏观经济判断 - 2024年经济进入风险处置关键期,经济压力增强[4] - 2025年逆周期调节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可能更多体现在政策工具的落地节奏和力度上[5] 宏观政策调整 - 财政政策新增“更加”积极的表述,预计突破3%的赤字率水平[4] - 货币政策从“稳健”转向“适度宽松”,为2008年以来再次转向[4] - 首次提到“超常规逆周期调节”,预计2025年政策工具的落地节奏更快,力度更大[6] 市场影响 - 2025年总需求的扩大将是全方位的,消费将得到大力提振,投资转向提高投资收益[5] - 2025年股市提供更好的上行预期,关注年内配置机会[5] - 2025年长端利率可能回升,关注国债收益率回升风险[5] 政策工具 - 央行将同时启动“对银行债权”和“对政府债权”进行的人民币信用扩张[5] - 2025年政策将内需提升放在第一位,消费和投资将得到大力提振[74] 风险提示 - 经济数据短期波动风险,宏观政策调整超预期风险[6]
中国通胀系列八:价格动力暂不强,逆周期预期上升
华泰期货· 2024-12-10 10:10
CPI数据 - 11月CPI环比下降0.6%,上月下降0.3%[1] - 11月CPI同比上涨0.2%,上月为上涨0.3%[1] - 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环比下降0.1%,上月为下降0.1%[1] - 11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上月上涨2.9%[28] - 11月非食品价格持平,上月下降0.3%[28] - 11月服务价格同比上涨0.4%,上月上涨0.4%[28] PPI数据 - 11月PPI环比上涨0.1%,上月为下跌0.1%[1] - 11月PPI同比下降2.5%,上月为下降2.9%[1] - 生产资料价格环比上涨0.1%,上月上涨0.1%[24] - 生活资料价格环比持平,上月下降0.4%[24] - 11月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2.9%,上月下降3.3%[22] - 11月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下降1.4%,上月下降1.6%[22] 价格剪刀差 - 11月CPI和PPI剪刀差收敛至2.7%(CPI+0.2%,PPI-2.5%)[3] - 11月PPI和PPIRM剪刀差继续回升0.2个百分点至持平(PPI-2.5%,PPIRM-2.5%)[3] 未来关注点 - 地缘不稳定性对于上游能源价格的影响[4] - 央行11月增持黄金驱动的信用改善短期内对于中国内循环商品提供的政策缓释空间[4]
12月政治局会议点评:“适度宽松”的话外之音
信达证券· 2024-12-10 09:25
经济政策与市场分析 - 2025年经济工作重点从“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转变为“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强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和谐稳定[9][10] - 货币政策从“稳健”调整为“适度宽松”,这是自2010年以来首次改变,可能意味着降准降息空间扩大[11][13] - 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2025年财政赤字率与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可能提升[11] 市场反应与预期 - 10年期国债收益率逼近1.9%,1Y期存单利率降至1.73%,市场已提前对2025年政策利率下行空间定价[16] - 短期内资金利率中枢未必显著回落,建议持券观望资金面状态与货币政策变化[16] 历史对比与政策工具 - 上一轮“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发生在2008年11月至2010年,M2增速一度逼近30%[13][14] - 本次会议强调“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可能推出更多政策措施[14] 风险因素 - 货币政策不及预期、资金面波动超预期[5]
12月政治局会议点评:先交易货币宽松,再关注超常规工具
天风证券· 2024-12-10 09:10
宏观政策与市场反应 - 2024年12月政治局会议后,股债双牛,债市率先交易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但对“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有一定担心[4] - 会议政策定调与2008年相似,2025年宏观政策力度预计显著增加[4] - 会议提出“稳住楼市股市”,与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相似[16] - 会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力度预计进一步加大[17] - 会议提出“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财政、货币、地产、金融等政策可能均有加码[18] 财政与货币政策预测 - 广义赤字率可能达到或超过9%,对应一般预算赤字率4%,专项债新增4.9万亿,超长期限特别国债2万亿[5] - 2025年降息幅度预计在50bp左右,降准幅度可能达到1.5%,或实施买断式逆回购和买入国债操作[5] - 隔夜资金利率预计在1.0%~1.2%,10年国债区间1.5~1.7%,1年期3A CD区间1.35~1.5%[5] 债市与信用市场展望 - 即使有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只要降息在途,债市可以保持乐观,曲线形态可能存在平与陡的阶段性变化[5] - 信用债利差预计将进一步压缩,年末配置行情或仍未结束[6] - 转债市场股性继续占据上风,转债凸性显现[6] 历史复盘与政策对比 - 2008年“四万亿”刺激计划带来债市反转,政策迅速从控通胀转向稳增长[58] - 2008年名义GDP约为32万亿,财政刺激计划相当于当年GDP规模的3.7%[64] - 2008年央行降息216bp,降准1%,2015年降息125bp,降准2.5%,2022-2024年逆回购利率分别降低20bp、20bp、30bp[54]
1209政治局会议点评:政策超预期,A股有望“空中加油”
大同证券· 2024-12-10 09:10
政策与市场预期 - 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市场预期赤字率为4%左右,专项债4.5万亿,特别国债预计2万亿[3] - 货币政策14年来首次从“稳健”转向“适度宽松”,为明年经济增速提供流动性支撑[3] - 消费政策从“着力扩大”变为“大力提振,全方位扩大”,2025年消费政策有望进一步扩大[3] 股市与楼市 - 股市在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带动下,2025年有望迎来慢牛行情[3] - 楼市政策已取消限购、限售、限价,降低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10月份销售数据明显抬升,2025年或有更多增量政策[3] 风险管理 - 外部冲击与地方债、房地产和金融领域三大风险并列,中央对特朗普关税及中美脱钩断链高度关注[3] - 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化解地方债、房地产和金融领域风险[3] 经济目标与政策组合 - 2025年经济工作将以稳中求进为基调,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9] - 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10] 其他 - 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将顺利完成,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有效[8]
风电2025年年度策略报告:陆海风需求共振,看好长期成长性
东吴证券· 2024-12-10 09:10
风电行业需求 - 2024年1-11月国内陆风招标100GW,同比增长70%,预计2025年陆风装机100GW[3] - 2024年1-11月海风招标9GW,预计2024年海风装机7~8GW,2025年装机13~15GW,同比增长100%[3] - 预计2025年欧洲海风装机将起量,2026~2027年新增装机达到8GW+,2030年达到23GW[3] 海缆市场 - 2024年海缆市场规模预计73亿元,2025年159亿元,同比增长118%,2030年市场规模达到336亿元[3] - 220kV海缆毛利率稳定在35~40%,500kV交流、±500kV柔直海缆近期开标结果毛利率50%+[3] - 海外海缆供需缺口约100~200亿元/年,中国企业具备出口机会[3] 铸件行业 - 2024年8~10MW陆风大机型渗透率从15%提升至35%,大铸件环节已出现小幅涨价,预计2025年初具备涨价基础[3] - 2022-2025年全球风电铸件需求CAGR约13%,海上需求CAGR约45%[138] 塔筒&管桩 - 2024年国内海风塔筒+桩基需求161万吨,2025年275万吨,同比增长71%[87] - 2024~2026年海外管桩供需缺口达到30~40万吨,2027年缺口超100万吨,2028年起缺口将超过300万吨[89] 风机市场 - 2023年陆风、海风平均单机容量分别为5.4MW、9.6MW,预计2025年8~10MW陆风机型渗透率提升至35%[110] - 2023年我国风机企业实现出口3.7GW,同比增长60%,预计2024年金风新增4GW海外订单[116] 投资建议 - 推荐东方电缆、起帆电缆,关注中天科技、亨通光电;推荐大金重工、天顺风能、海力风电、泰胜风能[3] - 推荐三一重能、明阳智能、金风科技,关注运达股份;推荐日月股份,关注金雷股份[3]
政策分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瞻: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政策冲锋
西部证券· 2024-12-10 09:10
经济增长目标 - 2025年经济增长目标预计维持在5%左右[1][11] - 实现2035年经济总量翻番目标需要年均GDP增速达到4.5%[16] 财政政策 - 一般公共预算赤字率有望设定为3.5%-4.0%,特别国债发行规模增加至2万亿[1][18] - 地方政府专项债新增额度有望达到4.5万亿,重点支持保障房和土地收储[18][19] - 消费电子产品有望纳入“以旧换新”支持范围,中央财政支持资金规模扩大[19][22] 货币政策 - 2025年公开市场操作利率预计下降10-20个基点[25][27] - 央行可能通过增持国债实现资产负债表扩张,推动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28] 房地产政策 - 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有望下调,避免与按揭贷款利率“倒挂”[29] - 地方政府可能发行专项债收储存量房用于保障性住房,促进房价回稳[29] 科技政策 - 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科技自立自强必要性上升,预计将出台更多政策支持新质生产力[32]
11月通胀,支持“适度宽松”
华西证券· 2024-12-10 09:10
通胀数据 - 11月CPI同比0.2%,低于市场预期的0.5%,前月为0.3%[2] - 11月CPI环比-0.6%,前月为-0.3%,食品价格拖累CPI环比下降0.46个百分点,占CPI环比总降幅约八成[2] - 11月PPI同比-2.5%,高于预期的-2.7%,前月为-2.9%;PPI环比由前月的-0.1%转为0.1%[2] 食品价格 - 11月食品分项环比下降2.7%,跌幅较10月的-1.2%进一步扩大,显著低于2015-19年同期均值0.1%和2020-23年同期均值-0.4%[2] - 鲜菜、猪肉、鲜果和水产品价格分别下降13.2%、3.4%、3.0%和1.3%,合计影响CPI环比下降约0.46个百分点[2] 非食品价格 - 11月非食品价格环比由持平转为下跌0.1%,其中消费品价格环比下降0.7%,显著低于2020-23年同期均值-0.1%[3] - 家用器具价格持续疲软,环比下降0.9%,表现弱于2020-23年同期均值-0.7%[3] 服务价格 - 11月服务CPI环比-0.3%,持平于2020-23年同期均值-0.3%,略低于2015-19年同期均值-0.2%[5] - 旅游出行进入消费淡季,飞机票、宾馆住宿和旅游价格分别环比下降8.6%、7.3%和5.6%[5] PPI分项 - 11月PPI环比由负转正,生产资料价格维持上涨0.1%,生活资料由下跌0.4%转为持平[6] - 原材料和加工工业价格延续上涨趋势,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环比分别为-0.1%、0.2%、0.1%[6] 行业价格 - 建筑和相关行业价格延续上涨,水泥、玻璃制造价格分别上涨6.2%和1.8%[7]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价格由下跌0.5%转为上涨0.2%,受新品发布和消费券刺激[7] 风险提示 - 货币政策可能出现超预期调整,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或海外货币政策超预期变化[11] - 流动性可能出现超预期变化,如国内经济数据持续超预期[11]
2024年11月物价数据点评:“价格战”暂熄
平安证券· 2024-12-10 08:36
CPI分析 - 2024年11月CPI同比增长0.2%,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2] - 核心CPI同比增长0.3%,较上月提升0.1个百分点[5] - 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涨幅比上月回落1.9个百分点,对CPI的支撑减弱[5] - 能源价格同比下降3.8%,降幅比上月收窄1.3个百分点[6] - 商品价格止跌,通信工具价格由跌转涨,家用器具和通信工具价格跌幅收窄[7] PPI分析 - 2024年11月PPI同比下降2.5%,跌幅较上月收窄0.4个百分点[11] - PPI环比增长0.1%,由跌转涨,生活资料价格回稳[11] - 生产资料PPI环比增长0.1%,持平于上月[12] - 生活资料PPI环比持平,耐用消费品价格反弹,环比由上月的下降1.1%转为上涨0.2%[14] - 石油化工和装备制造板块价格止跌,助力PPI环比增速回升[16] - 水电燃气价格由跌转涨,对PPI增速略有支撑[17] - 黑色建材和有色金属价格涨幅收窄,对PPI的环比支撑减弱[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