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搜索文档
中国创新药巨龙的攀登:从对外授权走向全球扎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6 12:44
恒瑞医药的BD战略与创新药出海 - 恒瑞医药通过License-out模式实现创新药出海,2018至2024年完成13笔对外授权交易,涉及16个分子实体,潜在总交易额约140亿美元,首付款总额约6亿美元[1] - 2025年恒瑞医药与默沙东达成19.7亿美元Lp(a)口服小分子项目授权,与GSK合作带来5亿美元首付款及120亿美元潜在收益[1] - 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279.85亿元(+22.63%),归母净利润63.37亿元(+47.28%),106个产品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含15款创新药)[9] 中国创新药行业BD交易热潮 - 2024年中国医药BD交易总额达640.8亿美元(历史新高),其中出海交易577.5亿美元[4] - 2025年上半年出海交易超50起,总金额突破480亿美元,双抗/多抗、GLP-1受体激动剂和ADC药物成为增量引擎[5] - 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PD-1/VEGF双抗SSGJ-707授权,首付款12.5亿美元刷新纪录,辉瑞将推进其全球III期临床[6] 行业研发能力与政策资本支持 - 2024年中国本土企业活跃创新药研发管线达3575个(全球第一),全球首创药物(FIC)数量从2015年9个增至120个(占比超30%)[8] - 港交所18A规则推动56家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累计融资超1100亿港币),科创板与北交所构建多层次融资体系[7] - 药品审评审批改革缩短新药上市周期,医保谈判机制为创新药开辟市场空间,"三医联动"形成全链条政策生态[7] 头部企业全球化实践案例 - 百济神州泽布替尼2024年Q1全球销售额56.92亿元(+63.7%),美国销售额40.41亿元(+61.9%),登顶美国BTK抑制剂市场份额首位[12] - 替雷利珠单抗美国定价为国内医保价20余倍,亿帆医药Ryzneuta美国定价4600美元/支(国内医保价14倍)[13] - 百济神州全球总裁提出中国创新药需在主流市场站稳脚跟,泽布替尼年销售额已超中国所有PD-1产品2023年总和[13] 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 BD模式从战术选择升级为战略支柱,帮助药企穿越"双十魔咒"(十亿美金投入+十年研发周期),实现研发阶段资金回笼[6] - 信达生物计划2027年达成200亿元产品收入,2030年推动5个管线进入全球III期临床,核心产品玛仕度肽为增长支柱[10] - 行业从"规模积累"转向"价值创造",构建"研发-临床-市场-全球"的良性生态,目标实现从"全球跟跑"到"领跑"的跨越[15]
证监会动真格!严惩配合造假的第三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6 12:15
上市公司违法违规现状 - 2025年至今已有近20家上市公司实控人或核心高管因违法违规涉刑 [2] - 7月以来ST帕瓦、红相股份等8家上市公司相关人员涉刑 [2] 第三方"帮凶"公司特征 - 多为规模小、未上市的壳公司 [2] - 专门为上市公司提供虚假交易、资金转移等实质性造假服务 [2] 监管新动向 - 推动出台《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赋予证监会对第三方立案调查权 [2] - 建立政府部门协同机制:证监会初步调查后移送主管部门处理 [2] - 对配合造假第三方进行跨部门通报以实现"各管各的"监管 [2] 执法典型案例 - 越博动力案中两名"帮凶"被罚230万元(首例行政处罚) [2] - 赛为智能案中第三方被判承担3%连带赔偿责任(首例司法判例) [2] - 北京文化案相关会计师被追究刑责(刑事追责破冰) [2]
3600点只是A股上涨起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6 12:14
在经过连续两天上涨以后,A股再度站上3600点。不过,前期止盈盘压力显现,上周A股一度回踩20日均线,市场波动明显 加大。随着指数临近前期3636点高位,以及去年3674点的天量墓碑线,部分投资者心怀疑虑,做多意愿有所松动。 现在,最重要的是厘清"前期市场为何连续上涨"、"近期市场为何出现调整"以及"支撑本轮行情的核心逻辑是否生变",如 此,我们才能准确制定后续投资决策。 一、前期市场为何连续上涨 回顾历史,A股结束多年调整后,于去年"924行情"中逆转跌势,一度上探3674点。此后虽再度回调,但持续蓄势整理,反 复尝试上攻。今年初,DeepSeek引领科技股行情,中国资产价值普遍迎来重估。二季度,涨势扩散至新消费、创新药、有 色等板块,4月初,在海外利空冲击下,指数向下跳空至3040点附近,但银行等权重板块在险资增配支撑下稳步上行,推动 指数中枢持续上移,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来三大支撑因素: 第一,政策托底构成核心支撑。 "924行情"的启动源于央行、金融监管总局及证监会于国新办发布会集中释放的积极信 号。此后,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在更高层级会议上得到更为积极的定调,资本市场层面亦持续释放利好,包括平准基金 ...
丹麓资本许谦:创新药“1到N”跃升,速度与质量突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6 12:01
对于生物医药市场而言,真正的创新宛如一场马拉松,考验的是耐力与体系的完善。 历经七八年的迅猛发展,中国创新药企已在"1到N"的马拉松中彰显了其速度与韧性。BD(商务拓展) 交易的持续井喷,不仅是这一阶段性胜利的显著标志,更是产业升级跃迁的关键动力。近期,行业报告 指出,中国创新者与美国在开发上的差距已从过去的10年缩短至3.7年。依托成本和速度优势,中国生 物科技公司在"1到N"创新领域能够维持可观的回报率。中国生物科技的全球认可度显著提升,最直观 地体现在对外授权活动的迅猛增长上。2025年上半年,中国药企达成72起海外授权交易,同比增长 38%,交易总金额高达608亿美元,已大幅超越2024年全年的519亿美元。 然而,当License-out(对外授权)的捷报频传成为常态,当资本市场对交易金额的惊叹逐渐回归理性, 中国创新药产业终将直面一个核心命题:如何在已知领域之外,开辟全新的疆域?如何从全球创新 的"优秀执行者"蜕变为"核心定义者"? 带着这些疑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了丹麓资本管理合伙人兼北京总经理许谦,围绕创投在创 新药生态中的角色定位、BD交易热潮背后的深层逻辑,以及如何在短期现金流与 ...
21现场|美团、京东开食堂 :开辟价格战之外新战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6 12:01
外卖平台食品安全新举措 - 美团推出"浣熊食堂"品牌,以全程可视可追溯为原则,计划未来三年在全国投资建设1200家门店 [1] - 京东推出"七鲜小厨",计划3年内投入超百亿元资金,在全国建设超1万家门店 [1] - 两家平台的新模式让外卖行业迎来变革,推动供应链保障和可视化追溯的探索 [1] 平台运营模式差异 - 京东七鲜小厨采用自营模式,参与食材供应链环节,以菜品合伙人模式开店运营 [3] - 美团浣熊食堂坚持不做自营,定位为商家小帮手,提供基础设施和食品安全保障 [3] - 七鲜小厨属于"自炒自销自送",而浣熊食堂向全行业开放招商 [3][4] 新业务发展现状 - 浣熊食堂亮马桥店15个档口已全部招商满员,包含品牌连锁和个体商户 [3] - 七鲜小厨首家门店营业一周日均订单超1000单,订单量持续增长 [6] - 美团浣熊食堂已开店10家,计划未来三年建1200家 [9] 食品安全技术应用 - 浣熊食堂每个档口设置两个24小时运行的180度摄像头,实现360度无死角监控 [4] - 美团客户端可查看食安日记和实时直播,监督商家备餐情况 [7] - 美团计划今年内拓展20万家门店开通"明厨亮灶"直播 [9] 行业影响与挑战 - 新业态可能挤压传统夫妻店生存空间,对餐饮行业就业结构产生影响 [2] - 京东万店计划若实现将成餐饮行业现象级品牌,但面临多品类中餐规模化挑战 [6][7] - 美团采取更稳健的扩张策略,同时重金投入行业食品安全技术升级 [9] 商家反馈 - 滑蛋吐司店选择入驻浣熊食堂因其卫生条件好,预计将在该平台开到20家店 [8] - 商家表示美团能有效监测门店运营情况,新开浣熊食堂均有签约入驻 [8]
融创房地产被强制执行21.2亿余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6 11:41
融创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曾用名:天津融创置地有限公司) ,成立于2003年,位于天津市,是一家以从事房地产业为主的企业。企业注册资本1501500万人 民币,实缴资本1500000万人民币。 天眼查App显示,8月4日至8月5日,融创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新增12条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合计21.2亿余元,部分案件被执行人还包括重庆上锦建筑规 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重庆万达城投资有限公司、重庆融创华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执行法院为甘肃矿区人民法院、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法院、桂林市七 星区人民法院等。 | 6在用的商业查询工具 | 草公司 音老板 童关系 音风险 | | | | --- | --- | --- | --- | | 家中小企业发展子基金旗下机构 | 融创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 天眼一下 | | 器 应用 ▼ | | 天眼查 > 融创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 案件详情 | | | | | 融创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相关案件 | | | | | 执行案件 | | | | | 案件审理流程 | | | | | 首次执行 | | | | | 案号:(2025) 甘95执39号 法院: 甘肃矿区人民法院 | | | | ...
投影仪行业,想讲新能源车和出海故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6 11:40
公司动态 - 极米科技筹划发行H股并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以推进国际化战略及海外业务布局 [2][4] - 公司2025年半年度营业收入16.26亿元,同比增长1.63%,归母净利润8866.22万元,同比增长2062.33% [2][4] - 2024年投影整机收入占比88.07%,其中长焦投影单品占比81.31%,超短焦投影和创新产品营收同比下降26.75%和35.80% [5] 行业趋势 - 投影仪行业寻求第二增长曲线,切入新能源汽车智能座舱和车载照明场景 [3][6] - 极米科技车载投影业务已实现量产交付,客户包括赛力斯、江淮、北汽等 [6] - 光峰科技和海信视像也在车载领域布局,光峰科技投影巨幕产品已进入密集量产阶段 [6] 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国内智能投影市场整体销量277.8万台,同比下滑3.9%,销售额46.8亿元,同比下降2.9% [8] - 5000元以上高端机型市场份额逆势攀升至6.5%,万元级超高端市场同比增长56% [9] - 中国制造的投影机规模和中国品牌全球市场占比均在70%以上 [8] 战略转型 - 极米科技等国产投影品牌从"低价走量"转向技术创新驱动的高附加值发展路径 [8] - 公司海外收入12.05亿元,占比超35%,海外毛利率高达46.55% [9][10] - 行业未来将注重4K超清、三色激光、AI画质优化等技术,推动向"家庭智能中枢"转型 [9] 竞争格局 - 2026年中国智能座舱市场规模预计达2127亿元,5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7% [7] - 车载投影领域竞争激烈,极米科技面临光峰科技、海信视像等竞争对手 [6] - 大屏电视价格下行对智能投影形成反向"替代效应",行业需破解此挑战 [8]
现场回放|并购基金的中国式突围:打法重构与理性博弈正当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6 11:40
腾讯音乐并购喜马拉雅、安踏并购狼爪、KKR收购大窑、高瓴竞购星巴克……并购案例频发。近年 来,并购领域政策暖风频吹,从新"国九条"明确鼓励并购重组,到证监会"并购六条"深化市场化改革, 共同推动并购市场热潮涌动。 大钲资本董事总经理林小钦分享了对一家非标工业自动化企业的并购交易实操经验,强调作为投资方在 治理架构、组织效率、企业战略等方面拥有专业能力的重要性。他透露,团队已在这笔交易的基础上, 通过横向和纵向并购整合加大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投资步伐。 元禾璞华合伙人牛俊岭以"收购是外科,整合是内科"形象总结了控股并购交易的投后挑战。他强调,在 与上市公司协同推进产业并购的过程中,需要匹配适当的节奏与策略,并期待未来在控股型并购和参股 型并购交易领域作出更多产业整合的实践。 翼朴资本合伙人刘豫莎分享了围绕产业龙头合作推动控股并购交易的实践。在她看来,"体外并购+择 机注入"的合作模式能为并购基金提供更加灵活的退出方式,此外,产业企业非核心业务剥离也是近两 年出现的较好投资机会。 周期之下:从理性判断到现实碰撞 在并购项目落地过程中,估值认知差、控制权让渡意愿低、投后整合复杂等现实问题,正成为机构绕不 开的"冷变量 ...
21专访|胜利证券陈辰:香港是稳定币发展的“政策缓冲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6 11:32
香港《稳定币条例》生效 - 香港《稳定币条例》于8月1日正式生效,涉及稳定币发行人、虚拟资产交易平台、托管银行及审计机构等主体[1] - 胜利证券成为香港首家获批开展零售加密交易的券商,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加密货币交易额突破100亿港元,居本地同业之首[1] 条例核心监管要求 - 发行方需具备足额、透明、安全的底层资产储备,实行发牌制度,与美国监管框架类似[2][3] - 条例通过1:1足额抵押要求约束发行端,避免系统性风险及挤兑等欺诈风险[5] 稳定币市场现状与前景 - 长期增长空间或达几十倍,但短期市场过热且存在蹭概念现象[4] - 牌照审批门槛高,预计仅巨头玩家能获批资质[5] - 稳定币定位为价值储存和交易媒介,非投机工具[5] 香港的战略定位 - 通过稳定币建立"政策缓冲区",在跨境贸易结算中提升自主可控权[7][9] - 稳定币与RWA(真实世界资产上链)形成"孪生关系",分别服务于资金端与资产端全球化[7] - 香港依托背靠中国优质资产的优势,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及链上清结算体系[9]
两市ETF两融余额增加18.45亿元丨ETF融资融券日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6 11:32
市场概况 - 8月5日两市ETF两融余额为1049.04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18.45亿元,其中融资余额为985.34亿元(增加17.02亿元),融券余额为63.7亿元(增加1.42亿元)[1] - 沪市ETF两融余额为721.69亿元(增加16.92亿元),融资余额665.95亿元(增加15.6亿元),融券余额55.74亿元(增加1.32亿元)[1] - 深市ETF两融余额为327.35亿元(增加1.52亿元),融资余额319.39亿元(增加1.42亿元),融券余额7.96亿元(增加1030.88万元)[1] ETF融资融券余额排名 - 华安易富黄金ETF以74.47亿元居首,易方达黄金ETF(65.37亿元)和华夏恒生(QDII-ETF)(43.07亿元)分列二三位[2] - 前10名中黄金类ETF占据三席,沪深300ETF(42.24亿元)和科创板50ETF(34.77亿元)位列第四、第六[2] ETF融资买入额排名 - 海富通中证短融ETF以27.62亿元位列第一,富国中债7-10年政策性金融债ETF(16.58亿元)和易方达中证香港证券投资主题ETF(15.0亿元)紧随其后[3][4] - 香港市场相关ETF占据三席,包括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QDII-ETF)(9.88亿元)[4] ETF融资净买入额排名 - 富国中债7-10年政策性金融债ETF获10.83亿元净买入居首,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QDII-ETF)(3.73亿元)和博时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ETF(2.04亿元)位列前三[5][6] - 债券类ETF占据六席,其中国债ETF(6772.76万元)和国开债ETF(1.27亿元)上榜[6] ETF融券卖出额排名 - 南方中证500ETF以8076.76万元融券卖出额居首,华泰柏瑞沪深300ETF(2772.95万元)和华夏上证50ETF(2010.1万元)分列二三位[7][8] - 宽基指数ETF占据六席,银行类ETF(359.64万元)和半导体ETF(253.17万元)亦上榜[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