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期货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兴证期货:论我国钢铁产业“基石计划”的实践探索
期货日报· 2025-07-14 08:40
行业概况 - 中国是全球最大钢铁生产国 铁矿石储量达200亿吨 但贫矿占比超80% 开采成本高 对外依存度长期维持在80%以上 [1] - 2022年推出"基石计划"旨在提升国内铁矿石供给能力 2024年国内铁精粉产量超3亿吨 [2] - 主要矿区分布在河北(占比48%)、辽宁(17%)、四川(9%) 鞍山-本溪矿区储量占全国25% 被誉为"中国铁矿宝库" [3] 重点企业产能 - 鞍钢矿业年产能6300万吨原矿/2300万吨精矿 齐大山铁矿扩建后年产能将达2300万吨 西鞍山铁矿在建产能3000万吨 [5][6] - 太钢矿业袁家村铁矿2023年精矿产量1010万吨 超设计产能34% [7] - 攀钢矿业计划开发红格南矿 储量19.5亿吨 设计年产能4000万吨原矿 [8] - 河钢矿业司家营铁矿南矿区开发后将使总精矿产能超1400万吨/年 [9] - 本钢矿业大台沟铁矿远景储量100亿吨 完全开发后年产能可达1亿吨原矿 [12] - 马钢矿业罗河铁矿二期扩建项目将新增1000万吨年产能 [14] - 五矿矿业陈台沟铁矿设计年产能1100万吨原矿 预计2026年投产 [17] - 建龙矿业思山岭铁矿二期建成后年产能将达3000万吨原矿 [18] 重大项目进展 - 鞍钢西鞍山铁矿(储量13亿吨)和五矿陈台沟铁矿(储量12.16亿吨)均为超深井特大型项目 对"基石计划"具战略意义 [6][16] - 思山岭铁矿一期(507万吨精矿/年)已进入试生产 二期将扩至1060万吨 [18] - 包钢白云鄂博铁矿年产800万吨精矿 兼具稀土资源综合开发价值 [15]
尿素期现价格冲高 后市关注农业需求淡季能否承接上游高供应压力
期货日报· 2025-07-14 08:27
尿素价格走势 - 上周国内尿素现货价格普遍上涨 多地报价上调10-30元/吨 7月12日部分企业继续上调5-20元/吨 [2] - 尿素期货价格同步上涨 市场看涨情绪升温 主销市场现货价格从1750元/吨涨至1800元/吨以上 [2][3] - 国际尿素价格大幅上涨 印度招标价达495美元/吨 中东和北非市场价格跳涨至480美元/吨 [2][3] 国际市场需求 - 印度招标价大幅超预期 东海岸价格达495美元/吨 折合国内出厂价3300元/吨 [3][5] - 国内小颗粒尿素出口指导价达440美元/吨 相当于主产区3000元/吨现货价格 [2] - 市场传闻第二批出口配额可能兑现 若实现将进一步上调出口预期 [2] 国内供需情况 - 上游供应处于高位 上周尿素日产量19.8万吨 同比增加2万吨 夏季检修厂家不多 [3][4] - 农业需求旺季收尾 复合肥工厂补货需求带动订单环比上升 同比好于去年 [2][3] - 港口总库存接近49万吨 大幅高于历史同期 预计6-7月出口数据显著提升 [2] 行业基本面 - 尿素供需基本面相对平衡 上游高供应与下游淡季需求并存 但出口支撑强劲 [3][4] - 复合肥企业开工率处于历史低位 预计将筑底回升为秋季需求做准备 [3] - 当前国内厂家出口利润空间极高 预计出口配额将充分利用 [3] 未来展望 - 短期国际价格上涨和出口预期将支撑尿素价格企稳 [5] - 中长期煤制尿素企业利润空间大 产量持续高位可能使远期价格承压 [5] - 新增产能释放后日产量或回升至21万吨 需关注农业淡季对高供应的承接能力 [5]
丙烯供需概况
期货日报· 2025-07-14 00:06
全球丙烯行业概况 - 2017—2024年全球丙烯产能从1.25亿吨增长至1.77亿吨,年均增长率5.1%,产量从1.03亿吨上升至1.34亿吨,年均增长率3.9% [1] - 东北亚是全球第一大丙烯产地,产能占比51.5%,北美和西欧分别占比14.0%和9.0%,中东和东南亚分别占比7.4%和6.5% [1] - 东北亚产能增长主要受中国炼化一体化和丙烷脱氢装置投产推动 [1] - 北美丙烯产能扩张受益于页岩气革命带来的廉价丙烷供应,其衍生物成本优势显著,出口量持续增长 [1] - 中东丙烯产能增速因油田伴生丙烷增量放缓而显著下降 [1] 中国丙烯行业现状 - 2024年中国丙烯产能6973万吨、产量5341万吨,2014—2024年产能年均增长率12.8% [2] - 2014年前产能利用率超90%,2024年降至76.6%,反映供应增速超过需求增速 [2] - 蒸汽裂解制丙烯占比33.7%,丙烷脱氢(PDH)占比32.3%,催化裂化占比17.6%,煤/甲醇制丙烯占比16.4% [2] - 华东和华北是主要生产区域,产量占比分别为31.1%和20.3%,前五大省份(浙江、山东、广东、江苏、宁夏)产量合计占全国58.4% [3] - 行业集中度较高,前10/20/30家企业产能分别占比56.4%、73.4%、82.1%,民营企业占新增产能80% [3] 中国丙烯消费与需求 - 2024年中国丙烯表观消费量5536万吨,进口202万吨,出口7万吨,2014—2024年消费量年均增长9.9% [4] - 消费区域与生产分布一致,华东占比32.3%,华北20.1%,华南17.5%,西北17.3%,东北8.2% [4] - 聚丙烯仍是主要下游需求,2024年占比67.7%,但环氧丙烷(7.7%)、丙烯腈(6.6%)、丁辛醇(6.6%)占比提升 [5] - 2014—2024年聚丙烯产量年均增长9.3%,环氧丙烷9.5%,丙烯腈10.9%,酚酮15.0%(但年度波动显著) [5]
碳酸锂期货价格冲高回落 基本面偏弱?
期货日报· 2025-07-13 10:22
碳酸锂期货价格走势 - 碳酸锂期货主力合约冲高至65000元/吨后回落 7月11日收盘报64280元/吨 [1] - 价格冲高回落主要受基本面"弱现实"压制 市场供过于求压制反弹空间 [1] - 近期市场风险偏好回升推动价格上涨 但高产量高库存压制期货价格 [1] - 5月下旬以来碳酸锂期货仓单从3.5万手减少至1.3万手 可交割品减少对盘面支撑明显 [1] 碳酸锂供需基本面 - 7月10日当周碳酸锂周度产量环比增长690吨 达1.88万吨高位 [1] - 同期碳酸锂周度累库2446吨 总库存高达14.1万吨续创历史新高 [1] - 7月是需求淡季但排产数据略超预期 对价格反弹形成支撑 [1] - 锂盐厂利润好转部分非一体化工厂开工率提高 累库趋势难以扭转 [1] 现货市场表现 - 7月11日电池级碳酸锂均价63800元/吨 工业级62200元/吨 环比分别上涨2.33%和2.39% [2] - 基差报价与长协价差走阔 下游采购偏谨慎 [2] - 期货盘面转入震荡后下游询价及成交回暖 印证需求"淡季不淡" [2] 后市展望 - 短期基本面压力大 市场供过于求状态或加剧 [2] - 强预期和弱现实博弈下 短期价格或以区间震荡为主 [2] - 需求"淡季不淡"及新仓单生成速度偏慢 短期内价格偏强运行 [2] - 预期差充分计价后 价格或重回下行通道 [2] - 长期受非洲矿山和南美盐湖产能释放等因素影响 价格可能进一步下跌 [3] - 高成本产能退出后 市场供需关系才可能达到新平衡点 [3] 市场整体环境 - 近期工业品围绕"反内卷"交易 总体走势偏强 [2] - 基本面矛盾不突出情况下 碳酸锂价格会跟随商品指数波动 [2]
世界黄金协会:“黄金+”长期战略配置价值凸显
期货日报· 2025-07-12 18:29
黄金价格表现 - 以人民币计价的黄金在2024年大幅上涨28%后,2025年前六个月涨幅超过24% [1] - 黄金的亮眼表现唤起市场对传统避险资产的关注,"黄金+"成为全球投资者资产配置的重要趋势之一 [1] 金价驱动因素 - 黄金"长牛"趋势未改变,地缘政治风险溢价有望持续(俄乌冲突、中东乱局) [1] - 特朗普政府政策不确定性(尤其是关税政策)将继续推升黄金避险需求 [1] - 欧美高债务不可持续(美国债务2020-2024年增长13万亿美元/+56%,未来十年预计增超20万亿美元) [1] - 欧盟"重新武装欧洲"政策可能导致成员国财政赤字突破GDP 3%上限 [1] 黄金资产特性 - 黄金无主权信用风险,与传统金融资产低相关性,具有长期稳健收益特征 [1] - 黄金需求多元化且驱动因素来自全球,与国内资产关联度低 [3] - 黄金不依赖现金流、不受主权信用影响、不绑定特定经济周期 [3] "黄金+"产品与策略 - 狭义"黄金+"指配置5%以上黄金的多资产组合(大部分产品配置5%-10%,个别达30%) [2] - 广义"黄金+"是将黄金作为风险对冲与收益平滑因子的配置理念 [2] - "黄金+"标志着黄金从"战术工具"转变为具有结构性价值的"战略底仓" [2] "黄金+"配置价值 - 过去20年人民币计价黄金年化收益约10%,在10年和5年维度跑赢多数主流资产 [2] - 在股债组合回调时黄金表现良好,能提供风险缓冲 [3] - 能解决个人直接投资黄金的"决策难、择时难、持有难"三大难题 [3] - 通过黄金稳定性提升组合整体韧性与抗风险能力 [4]
国内股指期货创阶段性新高
期货日报· 2025-07-12 11:08
股指期货市场表现 - 国内股指期货全线飘红,盘中突破前期高点,创阶段性新高 [1] - 沪深两市交易活跃度提升,期指升贴水率及期权隐波等指标显示市场情绪偏积极 [1] - 代表中小盘风格的IC和IM合约涨幅大于代表大盘蓝筹风格的IH和IF合约 [2] - 沪深300指数基本回吐日内涨幅,资金转而流向人工智能相关行业,驱动小盘指数走势日内涨幅相对更大 [2] 市场驱动因素 - "反内卷"政策带来利多驱动,市场对新一轮供给侧改革预期升温,新能源和建材板块出现明显转向 [1] - 国内CPI由负转正,6月CPI结束连续4个月下降,核心CPI继续上涨,触及14个月高位 [1] - 稳定币概念股持续发酵、中美贸易格局偏暖等因素令股市风险偏好持续回升 [1] - 哑铃策略的应用是股指期货上涨的驱动力,防御端为银行板块,进攻端为科技成长与小盘股 [3] 行业板块表现 - "反内卷"概念股继续偏强运行,以钢铁为代表的行业板块涨幅居前 [2] - 大金融行业走势偏强,但午盘后涨幅回吐,部分资金获利了结 [2] - 银行股的高股息属性受到资金追捧,险资、公募基金、被动资金形成合力推高银行股 [3] - 科技成长与小盘股领涨,"反内卷"政策深化叠加高风险偏好资金驱动 [3] 后续关注点 - 股指上方空间取决于经济基本面修复情况及增量资金入市力度,同时需要成交量配合 [3] - 重点关注龙头股行情的持续性,中美贸易磋商及其他地缘冲突事件带来的风险偏好变化 [3] - 国内政策力度及基本面数据验证情况需密切关注 [3] - 国内经济具备强大的发展韧性,权益资产的长期表现值得期待,股指有望延续震荡上行的格局 [4]
多空力量均衡 债市等待破局
期货日报· 2025-07-12 05:31
央行货币政策与资金面 - 6月以来央行对资金面呵护明显,带动资金利率显著下行,DR001保持在1.3%附近的绝对低位[1] - 7月跨季后资金面依旧宽松,对债市形成强支撑[1] - 6月起央行态度明显转松,货币政策重心从"防风险"回到"稳增长"[3] - 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延续宽货币方向,但表述从"择机降准降息"变为"灵活把握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3] - 短期宽货币政策落地概率较低,但全社会融资成本仍存在下行空间[3] 债市表现与利差变化 - 7月以来债市呈现低波窄幅震荡格局,等待宽货币政策的落地[1] - 10年期国债与3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下行至1.64%及1.85%附近后窄幅震荡[2] - 非关键期限国债收益率显著下行,50年期与30年期国债利差从15BP压缩至不足9BP[2] - 20年期与10年期国债利差从29BP压缩至不足24BP[2] - 30年期与10年期国债利差维持在20BP附近窄幅波动[2] - 国债活跃券与非活跃券利差不断压缩,债券交易"内卷"现象明显[2] 债券供给情况 - 截至6月末政府债累计发行7.62万亿元,较2023年6月末增加4.14万亿元[3] - 发债进度达55%,2023年6月底为30%[3] - 排除化债因素后政府债计划发行11.36万亿元,同比多增2.4万亿元[3] - 截至6月末政府债累计发行5.92万亿元,同比多增2.54万亿元[3] - 上半年已完成全年计划的全部增量,下半年债券供给压力可能减弱[3] 经济基本面分析 - 国内经济呈现弱修复状态,结构明显分化[4] - 生产维持韧性,投资延续弱势,消费表现强劲[4] - 全年计划发行30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消费品以旧换新,较上年增长1500亿元[4] - 下半年仍有1380亿元以旧换新资金待下达[4] - 房地产投资继续拖累经济,二手房库存较高[4] - 财政"金融化"趋势加强,实体信用需求维持弱势[4] 债市展望 - 短期债市仍维持区间震荡格局,需等待更多利多因素[5] - 中长期流动性宽松支撑债市,债券仍具配置价值[5] - 预计10年期国债收益率年内低点在1.5%附近[6]
中信期货亮相2025亚太铁矿石大会 擘画大宗商品国际化新篇章
期货日报· 2025-07-11 18:20
会议概况 - 2025亚太铁矿石供需与投资发展大会在澳大利亚珀斯召开 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冶金行业分会 澳大利亚中国总商会珀斯分会与上海钢联联合主办 澳大利亚中国工商业委员会西澳分会协办 [1] - 会议汇聚200多名来自大洋洲 印度 东南亚 中国等国家的黑色产业链精英代表和行业专家 [1] - 会议核心议题包括全球矿山资源及供应前景 亚洲钢铁行业发展机遇 中国钢矿企业减碳进程及铁矿石供应链模式创新 [1] - 西澳政府 澳大利亚中国总商会珀斯分会以及力拓 汉考克等国际知名企业的高级别领导出席并发言 [1] 中信期货参与情况 - 中信期货受邀参会并做主题演讲 国际业务中心桂晨曦博士担任大会主持人 [1][3] - 桂晨曦博士发表《中国铁矿石期货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模式分享》演讲 指出大宗商品价格受全球经济形势 地缘政治 供需关系及金融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剧烈频繁波动 [3] - 中国期货市场发展日益成熟 双向开放举措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便利环境和广阔空间 逐步成为全球大宗商品企业进行价格风险管理的可靠平台 [3] - 中信期货能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中国期货市场投教和政策解读 内外盘联动的全球商品市场研究服务 高效稳定的交易行情链路以及定制化的结算交割服务 [3] 会议成果与影响 - 大会向全球铁矿石行业参与者展现"中国市场"与"中国方案" 是中信期货服务全球客户的又一次成功探索 [5] - 中信期货通过深度参与大会 夯实了在澳洲铁矿石产业链中的专业品牌形象 强化了与澳洲矿山 贸易商及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网络 [5] - 中信期货将中国衍生品市场的成熟经验精准触达南半球核心资源区 持续扩大在澳业务服务半径 [5] - 未来中信期货将立足国家战略与全球产业 秉持开放 创新 务实理念 提升国际化业务综合服务能力 打造连接境外产业企业和中国期货市场的桥梁纽带 [5]
政策引导下化工行业将呈现“强者恒强”的局面
期货日报· 2025-07-11 10:57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之一,其发展质量直接影响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与实体经济活力 [1] - 行业陷入"内卷"困局,制约高质量发展并对上下游产业产生连锁影响 [1] - 中国化工产能约占全球45%,市场呈现"供需两旺"格局,整体开工率维持在75% [1] - 结构性过剩趋势形成,乙烯、丙烯、聚酯、聚烯烃等产品仍处于投产周期 [1] - 行业呈现"内卷求生存、外卷挤压国际市场"特征 [1] - 竞争格局"冰火两重天":传统大宗品深陷产能释放与低利润困境,高端电子化学品、生物基化工等细分领域蓬勃发展 [1] 行业转型方向 - 未来将聚焦新质生产力,走向精细化、一体化、低碳化发展路径 [1] - 重点发力领域包括新能源材料与高端新材料的国产替代、生物基与可降解材料、资源循环与低碳技术、农化与医药中间体等 [1] - "反内卷"实践传递"从规模到质量"转型信号,关键在于优化结构,以品质升级突破同质化竞争 [2] - 通过"刚性去产能与结构性优化"打破"低质低价"循环,引导企业聚焦高端细分领域 [2] - 高端材料研发、国产替代是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 [2] 政策与市场调整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更多是对原有政策的重申与强调,"一刀切"式去产能大概率不会再现 [2] - 未来政策更注重引导与落实,强调精准性与差异化 [2] - 通过环保、能耗、碳排放标准等市场化手段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2] - 为优质产能和新兴领域留足发展空间 [2] - 行业将呈现"强者恒强"局面:民营龙头企业凭借规模与技术优势扩大市场份额 [3] - 炼化型头部企业市场占比提升后议价能力增强 [3] 发展优势与机遇 - "国企基地化、民营一体化、地炼大型化"的发展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3] - 依托一体化成本优势与新能源需求拉动 [3] - 有望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出口与市场拓展中展现"后浪"优势 [3]
“反内卷”有望构建良性产业结构 新能源行业上游龙头估值体系或重构
期货日报· 2025-07-11 10:56
行业政策背景 - 中央层面今年以来对"反内卷"密集发声 市场普遍将其解读为对新能源行业价格无序竞争的政策关注 [1] - "双碳"目标推动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催生了低价竞争等问题 [1] 光伏行业影响 - 当前光伏行业面临供需错配压力 "反内卷"或通过产能兼并 淘汰落后产能及规范低价竞争等途径落地 [2] - "反内卷"有助于缓解光伏行业供需矛盾 推动库存回归合理水平 提振上游产品价格 减轻企业经营压力 [2] - 光伏电池 组件等环节将提质增效 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 [2] - 预计短期内需求端变化有限 调控将主要通过政府"有形之手"作用于供给端 [2] 锂电行业影响 - "反内卷"在锂电行业的影响呈现自下而上传导特征 新能源汽车板块最先受到影响 [2] - 5月工信部 中汽协发文后 多家车企承诺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 [2] - 政策效应传导至电池厂及上游材料厂仍需时间 且需要更深入的宏观引导 [2] 政策核心目标 - "反内卷"聚焦新能源板块"供需结构错配+恶性价格战"的痛点 针对企业"边亏边扩""低价竞标"导致的"量增利减"困境 [3] - 本轮政策核心并非总量去产能 而是引导企业"稳预期 稳价格 稳信心" 避免系统性风险 [3] - "反内卷"的核心目标是帮助行业摆脱长期现金净流出和持续亏损状态 恢复健康可持续发展 [2] 行业格局变化 - 新能源行业"反内卷"的主要受益者或是具备资源优势的上游龙头企业 [3] - 若政策能推动下游价格企稳 长协机制建立及国储收储落地 上游资源类企业估值体系或迎重构 [3] - 中游低壁垒 产能规模较大环节(如电解液 负极材料)则可能面临边缘化甚至出清风险 [3] - "反内卷"更像是产业秩序再平衡的前奏 通过市场自身出清机制辅以政策适度介入 引导产业自发向"集中度提升和价值回归"演变 [3] 长期发展方向 - "反内卷"的核心在于推动技术创新与行业整合 旨在遏制低价恶性竞争 更倾向于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调控 [3] - 随着政策落地 新能源行业或将形成以技术进步为驱动的良性发展格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