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MBS
icon
搜索文档
比美联储更强大?它执掌十万亿资本,贝莱德如何悄然影响世界
搜狐财经· 2025-09-24 19:48
文/珠玑说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源,具体资料赘述文章结尾) 有这样一家公司,它不像美联储那般名声在外,却掌管着十万亿资本的流向,从你熟悉的科技巨头到国 家的核心基建,背后可能都有它的身影。 它就是贝莱德,不发货币却掌海量资本,不立法却能改规则,贝莱德究竟是如何悄然影响世界的? 从苹果到壳牌,全球巨头背后都有它的身影;它甚至为多国政府管理资产,提供决策咨,询贝莱德,说 出来你可能不信,它手里管的资产规模,全球也就中国和美国的 GDP能跟它掰掰手腕,你说这体量得 有多吓人? 别觉得它离咱们远,其实它早把 "手" 伸到了咱们生活的犄角旮旯。不是政客,却能悄悄左右全球的事 儿;没有军队,可手里的劲儿比军队还实在。 其实钱可能间接投到了苹果、英伟达这些公司,而贝莱德早就占了这些公司的大股东席位,你说这算不 算 "绕着弯子影响咱们的钱袋子"? 而且最让人在意的是,它做这些事都悄无声息的,咱们既没投票权,也不知道它啥时候会调整策略,只 能被动跟着走 —— 这就是资本巨头最厉害的地方,明明影响着你的生活,你却看不见它的影子。 就拿李嘉诚来说,能让这位商界老大哥低头的,全天下没几个,贝莱德就是其中一个;再看乌克兰,现 ...
海外债市系列之七:海外央行购债史:欧洲央行篇
国信证券· 2025-09-14 16:0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海外央行购债史》系列剖析日本央行、美联储和欧洲央行购债政策,三者在方式、实施时机和规模上有相似和差异:日本央行和美联储购债政策从传统工具转向创新,欧央行大规模购债较晚;三者购债政策都一波三折,日本央行退出谨慎滞后,美联储政策周期转换灵活,欧央行政策转向迟缓;购债规模巨大,日本央行扩张更激进;美联储和欧央行购债品类更多;日本央行YCC政策使购债政策进入新阶段 [1][2][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第一阶段(2009年 - 2010年):次贷危机的首次尝试 - 宏观背景与购债政策目标: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元区银行体系流动性危机,担保债券市场流动性恶化,欧央行推出担保债券购买计划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改善银行融资条件 [14][15] - 购债方式:2009年7月起,欧央行一、二级市场持续小规模买入600亿欧元欧元区银行发行的资产担保债券,至2010年6月30日,CBPP1持有证券最大值611.4亿欧元 [16] - 债券市场影响分析:担保债券购买计划提振了担保债券市场,降低银行发行有担保债券的收益率和利差,增强融资能力,但对整体债券市场和经济影响温和,购债操作处于初步尝试阶段,对债券市场利率影响间接、有限 [17] 第二阶段(2010年 - 2012年):欧债危机下的应急 - 宏观背景与购债政策目标:希腊债务危机使恐慌蔓延至外围国家,主权债券遭抛售,收益率飙升,金融市场动荡,欧央行启动“证券市场计划”应对市场流动性和融资问题,恢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1][22] - 购债方式:证券市场计划在二级市场购买欧元区公共和私人部门债券,未披露数量、时间框架和目标水平,购买对象从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扩展至意大利和西班牙,欧央行通过定期存款操作吸收购债注入的流动性;2011年10月6日,推出第二轮担保债券购买计划,规模400亿欧元,最终仅购买164亿欧元,于2012年10月结束;2012年9月6日,“直接货币交易”计划推出,承诺必要时在二级市场无限量购买1 - 3年期政府债券,但前提是该国接受严格宏观经济调整计划,该计划未真正启动购买 [23][24] - 债券市场影响分析:证券市场计划公布后短期内提振债券市场,降低外围国家国债收益率,但随着经济复苏乏力,作用递减;“直接货币交易”计划有“公告效应”,宣布后西班牙和意大利债券收益率大幅下降并持续走低 [25] 第三阶段(2013年 - 2018年):持续低通胀下全面量化宽松 - 宏观背景与购债政策目标:欧债危机后,欧元区经济缓慢复苏但通胀低迷,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高,货币政策传导受限,欧央行引入负利率政策,后通过资产购买扩大货币宽松规模,先后启动第三轮担保债券购买计划、资产支持证券购买计划和扩大版资产购买计划 [30][31] - 购债方式:2014年10月20日启动第三轮担保债券购买计划,从一、二级市场购买符合条件的欧元区担保债券,截至2018年12月末,持有规模2702亿欧元;2014年11月21日推出资产支持证券购买计划,购买符合特定条件的资产支持证券,截至2018年12月末,持有规模276亿欧元;2015年1月22日宣布扩大版资产购买计划,由多个子计划组成,公共部门购买计划是主力,购买量占近80%,2016年4月启动企业债券购买计划,截至2018年12月末,持有规模1806亿欧元;2016年12月起逐步缩减资产购买计划月度购债规模,2018年12月13日结束净资产购买操作,累计净购买规模约2.65万亿欧元 [32][33][35] - 债券市场影响分析:欧央行大规模购债使欧元区各国长期国债收益率显著走低,边缘国家与核心国家利差总体收窄 [39] 第四阶段(2019 - 2023):疫情冲击与紧急购债计划 - 宏观背景与购债政策目标:2019年经济下行,通胀不足,欧央行重启量化宽松;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欧央行启动“疫情紧急购债计划”稳定金融市场,支持经济复苏 [41][42] - 购债方式:2019年11月起实施每月200亿欧元资产购买计划,2020年3月宣布额外增加1200亿欧元购买规模,使每月购买规模提升至320亿欧元;2020年3月18日启动“疫情紧急购债计划”,初始规模7500亿欧元,后多次扩大规模至1.85万亿欧元,该计划涵盖私人和公共部门证券,购买中暂时放弃“资本额比重”约束,净买入操作持续到2022年3月底,累计购买约1.71万亿欧元资产;2022年3月PEPP结束净买入操作,6月宣布7月1日起停止APP净购买,7月27日加息 [43][45][50] - 债券市场影响分析:“疫情紧急购债计划”缓解市场恐慌情绪,稳定投资者信心,平复金融市场过度波动,执行及扩规模期间,欧洲10年期债券收益率中枢下移,后期购买速度放缓,债市收益率总体上行 [52] 海外央行购债的总结与启示 - 购债政策转变:日本央行和美联储购债政策从传统工具转向创新,欧央行大规模购债较晚 [1][53] - 政策波折:美联储、欧央行和日本央行购债政策一波三折,日本央行退出谨慎滞后,美联储政策周期转换灵活,欧央行政策转向迟缓 [2][54] - 购债规模:美、日、欧央行购债规模庞大,日本央行扩张更激进 [3][54][56] - 购债品类:美联储和欧央行购债品类更多,日本央行还购买股票ETF和J - Reits [3][57] - 政策新阶段:日本央行YCC政策使购债政策进入新阶段 [3][57]
瑞丰高材2025年中报简析:增收不增利,应收账款上升
证券之星· 2025-08-27 06:39
核心财务表现 - 营业总收入10.06亿元 同比上升2.62% 其中第二季度单季收入5.32亿元 同比上升8.11% [1] - 归母净利润1080.48万元 同比下降52.57% 其中第二季度单季净利润552.14万元 同比下降57.54% [1] - 扣非净利润1156.92万元 同比下降44.86% [1] - 毛利率14.05% 同比下降2.03个百分点 净利率1.04% 同比下降55.19% [1] - 三费总额1.15亿元 占营收比11.42% 同比上升7.19% [1] 资产负债结构 - 货币资金3.48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128.33% 主要系银行存款余额增加 [1][2] - 应收账款4.57亿元 同比增长32.61% [1] - 有息负债9.97亿元 同比增长29.85% 有息资产负债率达42.87% [1][3] - 每股净资产4.24元 同比下降0.28% [1] 现金流状况 - 每股经营性现金流0.14元 同比大幅增长134.5% 主要系存货减少导致购买商品支付现金减少 [1][2] - 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大幅下降462.93% 因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投资支付现金增加 [3] - 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增长371.97% 因取得借款收到现金同比增加 [3]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增长162.23% [3] 业务布局与发展 - 公司围绕新材料行业布局四大业务板块:塑料助剂材料、聚酯材料、新能源材料和合成生物材料 [4] - 塑料助剂业务2024年收入18.88亿元(PVC助剂)和1.07亿元(工程塑料助剂) 同比分别增长9%和212% [4] - 聚酯材料包括生物可降解PBT/PBS产品及特种聚酯PETG/PCTG 后者正在进行6万吨装置技改 [5] - 新能源材料包括黑磷材料(建设吨级中试线)和电池粘结剂(已实现小批量销售) [5] - 合成生物材料已完成聚乳酸、生物基丁二酸等中试 右旋糖酐产品已实现小批量销售 [5] 运营效率指标 - 去年ROIC为3% 净利率1.09% 显示资本回报率和产品附加值不高 [3] - 近10年中位数ROIC为8.02% 2024年为最低水平 [3] - 应收账款/利润比率达2071.43% 财务费用/近3年经营性现金流均值达158.14% [3][4] - 货币资金/流动负债比为56.47% 近3年经营性现金流均值/流动负债仅为3.48% [4]
瑞丰高材(300243) - 300243瑞丰高材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606
2025-06-06 18:42
公司业务布局 - 公司围绕新材料行业布局四大业务板块,包括塑料助剂材料、聚酯材料、新能源材料和合成生物材料 [2] - 塑料助剂业务分 PVC 助剂和工程塑料助剂,2024 年 PVC 助剂收入 18.88 亿元,同比增长 9%,工程塑料助剂收入 1.07 亿元,同比增长 212% [2] - 聚酯材料业务含生物可降解材料及 PBAT/PBS、特种聚酯 PETG/PCTG 产品,生物可降解材料已批量销售,PETG/PCTG 产品完成中试,正推进 6 万吨 PBAT 装置技改,争取年内正常产销 [2] - 新能源材料包括黑磷材料和电池粘结剂材料,黑磷材料 2024 年完成百公斤装置运行,正建吨级中试生产线,预计今年三季度运行;电池粘结剂业务 2024 年量产,送样测试并小批量销售 [3] - 合成生物材料完成聚乳酸、生物基丁二酸、右旋糖酐等产品中试,右旋糖酐已小批量销售,公司计划提高其产能 [3] 工程塑料助剂业务 - 2022 年介入工程塑料助剂行业,2024 年收入突破 1 亿元,同比增速超 200%,原因一是产品多为进口替代,技术壁垒高且获下游头部客户认可;二是应用终端行业景气度高,需求好 [4] - 目前产能 2 万吨,已披露 6 万吨投资计划,一期 2 万吨已开工,争取明年投入运行 [4] 黑磷产业化 - 黑磷低成本产业化面临重大挑战,规模化生产关键在于精确调控高温高压环境与严苛反应条件,全球仅实现实验室或小型装置少量制备 [6] - 控股子公司瑞丰玥能有五项核心专利技术,近十年技术储备,优化配方体系和反应路径,降低反应条件严苛度,提升产物收率和反应效率,具备吨级中试技术基础 [6] 黑磷负极材料优势及应用 - 黑磷理论比容量是石墨的 7 倍,嵌锂过程体积膨胀率约 200%,低于硅基材料,可使黑磷在磷碳负极中占比超 50%,突破硅碳负极添加量限制,且磷碳负极电池可实现超级快充和长循环稳定性 [7] - 磷碳负极可用于固态电池体系,黑磷还可用于特种纳米阻燃剂领域,未来在医药、半导体等领域有应用价值 [7][8] - 公司推进黑磷产业化,积极对接下游应用端合作 [8] 风险提示 - 公司新业务领域存在进度不及预期的可能性,需注意投资风险 [8]
中金看海外 | 美国近代房地产史:金融深化的得失与启示
中金点睛· 2025-04-24 07:55
美国房地产发展历程分析 资产价格与债务结构 - 过去40余年美国房价名义年化增速约5.5%,实际年化增速约1.7%,主要驱动因素为利率长期下行带来的可负担性提升 [8] - 住房自有率中枢稳定在65%左右,历史峰值69%(2007年),低谷63%(2016年),市场化要素供给是核心背景 [5] - 房地产总贷款1971-2024年年化增速7.3%,居民部门杠杆率从44%升至70%,证券化市场占比从30%提升至69% [10] 融资模式与金融创新 - 直接融资占比50年内完成倒置(间接融资从70%降至30%),MBS和REITs是两大创新工具 [3] - 储贷危机(70年代末)和房地产危机(80年代末)分别催生MBS和REITs市场发展,创新周期约10年一轮 [11] - 固定利率房贷制度促使银行通过证券化转嫁利率风险,MBS市场凭借两房的国家信用背书降低融资成本 [14] 商业不动产证券化 - REITs市场通过伞型信托结构提升流动性,2010年代规模增长最迅猛,税收优惠制度推动资产证券化率提升 [17] - 私募基金机构如黑石管理规模达6000亿美元,传统房企向轻资产转型,资管模式成为主流 [18] - 机构投资者对商业不动产配置比例从近零升至8-10%,流动性改善推动资产纳入主流配置 [18] 中美市场对比与启示 - 当前中美房价呈现镜像关系:中国低成交低价格,美国低成交高价格,差异源于资本流动与通胀方向分化 [3] - 中国可借鉴流动性供给机制改革,包括发展REITs市场和不良资产管理,推动房企向资管转型 [24][25] - 美国应对危机的"资产端(MBS购买)+负债端(机构注资)"并重模式具有参考价值,1875亿美元注资两房获得超3000亿美元回报 [16] 未来风险与范式转变 - 商业不动产和私募基金可能成为流动性薄弱环节,办公类资产处置压力显著 [19] - 利率上行环境打破过去40年"利率下行带动复苏"的范式,再融资成本抬升构成新挑战 [8][19] - 全球化红利消退可能导致房价跑赢通胀的溢价收敛,杠杆率扩张空间受限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