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报网

搜索文档
车企的竞争逻辑变了?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1 09:16
车企间博弈格局变化 - 造车新势力头部品牌月销量门槛从1万辆提升至3万~4万辆 零跑5月销量4.5万辆(同比+148%) 理想4.1万辆(+16.7%) 小鹏3.4万辆(+230%) [2] - 零跑连续3个月稳居新势力销冠 小鹏连续7个月销量破3万辆 蔚来提出四季度月销5万辆目标 [3] - 传统车企新能源销量同步增长 奇瑞5月新能源销量6.3万辆(+47.7%) 吉利13.8万辆(+135%) 占比达59% [3] - 比亚迪保持领先优势 5月新能源销量38.25万辆 1-5月累计176.34万辆(+38.7%) [4] - 上半年国内新能源车总销量560.8万辆 同比增长13.4% 市场从一超多强转向多强竞争 [4] 新能源与燃油车战略调整 - 宝马下调中国纯电动车型产销量预期 近期调整幅度达20% [6] - 自主品牌强化燃油车技术投入 长城加大发动机/变速器研发 吉利称燃油车是市场重要组成部分 [6] - 新能源渗透率从峰值53.7%回落至48.7% 车企转向"油电并行"战略 [6][7] - 燃油车技术向节能高效升级 补能快/无里程焦虑等优势支撑其占50%市场份额预期 [8] - 奥迪取消2033年停售燃油车计划 全球市场燃油车仍占80%份额 [9] 研发投入与规模效应 - 头部车企研发投入显著增长 零跑Q1研发8亿元(+53.8%) 小鹏19.8亿元(+46.7%) 吉利33.28亿元(+24.55%) [12] - 规模效应带动毛利率提升 零跑Q1交付8.8万辆(+162.1%) 毛利率14.9%(去年同期-1.4%) 小鹏毛利率达15.6%创历史新高 [12] - 吉利Q1销量70.4万辆(+48%) 归母净利润56.7亿元(+264%) 毛利率15.8% [12] - 技术创新是降本增效核心 需构建网状合作生态应对智能化/电动化技术复杂度 [16][17] 行业竞争趋势演变 - 竞争从价格战转向科技/理念比拼 需开发AI大模型等深度技术而非营销噱头 [15] - 未来竞争维度多元化 自研芯片/操作系统/智能座舱等技术将成差异化关键 [16] - 行业向"价值导向"转型 需建立健康生态鼓励协作创新 完善标准法规 [17]
关于产能,中国车企的机遇与使命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1 09:16
全球汽车产能过剩现状 -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警告全球汽车工业存在严重产能过剩 吉利决定不再新建工厂 将通过资源重组盘活全球过剩产能 [2] - 国际市场调研机构预测2028年全球汽车产能利用率为65% 需求疲软情况下可能降至60% [2] - 全球汽车产量从2023年9400万辆降至2024年9300万辆 部分地区新能源汽车普及不及预期导致工厂关闭和裁员 [3] - 美国汽车及零部件产能利用率除今年3月达70%外 其他时间均低于国际健康线 [3] - GlobalData预测北美汽车产能利用率将从2025年开始下降 2030年降至65% 2035年降至63% [3] - 欧洲汽车工厂平均产能利用率不足65% 较疫情前下降20个百分点 [3] 中国市场产能利用特点 - 国内燃油车产能约3000万辆 新建新能源产能约2000万辆 油电转换仅消化200-300万辆燃油车产能 [4] - 中国本土品牌产能利用率从65%上升到84% 外资品牌从73%跌至56% [4] - 2021-2024年中国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4.7%、72.7%、74.6%和72.2% [5][6] - 部分头部车企产能利用率超90% 特斯拉上海工厂接近100% 小米汽车接近200% [7][12] - 上汽大众产能利用率从2018年高峰降至2024年约55% 计划将年产能从250万辆调整至150-200万辆 [13] 中国车企全球化战略 - 吉利提出利用全球过剩产能展开务实合作 通过海外并购而非新建工厂实现扩张 [8][16] - 吉利收购沃尔沃后 今年2月投资雷诺巴西子公司 利用其工厂生产电动车 [9][16] - 上汽集团收购名爵品牌后充分利用海外产能 在部分区域销量位居前列 [9] - 奇瑞汽车收购西班牙巴塞罗那日产工厂 并考虑收购大众德国停产工厂 [10] - 海外并购闲置产能可降低运输成本(相比海运节省7000-10000元/辆) 利用当地供应链和人才 [10][11] 新旧动能转换实践 - 广汽集团将广汽三菱厂房租给广汽埃安 广汽菲克广州工厂转让给广汽埃安 [13] - 北京现代顺义工厂出售给理想汽车 用于生产理想MEGA [13] - 东风日产武汉云峰工厂用于生产东风岚图车型 [13] - 理想汽车改造现代工厂沿用率达60% 满产后可增加1000亿元产值和100亿元税收 [14] - 吉利推进"一个吉利"品牌整合 广汽集团实施"番禺行动"重组研发体系 [15] 行业转型建议 - 专家建议优先考虑并购闲置产能而非新建工厂 以轻资产模式实现全球化扩张 [17] - 车企应根据自身产品需求和市场前景决定扩产方式 避免盲目建设导致过剩 [18] - 产业变革需要车企走向韧性、协同、高质量发展 而非零和博弈和扩产竞争 [17]
专论 || 吴鹏飞:激活新能源汽车下沉市场消费潜力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1 09:08
新能源汽车县乡市场发展现状 - 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双碳"目标和乡村振兴政策推动下加速向县乡市场渗透,县乡农村成为新增长极 [1] - 截至2025年3月底,全国县域充电设施覆盖率为97.31%,乡镇覆盖率为76.91%,充电桩数量仅占全国总量的15% [1] - 2024年农村户籍人口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仅占全国37.8%,充电便利性不足是阻碍购车决策的首要因素 [1] 县乡充电设施发展制约因素 - 设施布局与需求错配:充电桩多集中于城区核心地区,农村居民聚居区、物流枢纽等实际需求区域覆盖率不足 [2] - 建设投资大、盈利能力差:县乡充电设施配电扩容成本较城市高30%-50%,初始投资回收期普遍超过8年 [3] - 运营效率低下:县域公共充电桩故障率普遍在5%-15%,部分县乡站点故障率高达90%,平均维修时间达48小时 [3] 县乡充换电网络建设解决方案 - 优化规划布局:建立"县乡需求-市级匹配-省级统筹"三级协同机制,绘制充电需求热力图,优先在居民聚居区等重点区域布局 [4] - 创新发展机制:推行"政府+企业+村集体"共建模式,将充电设施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 [5] - 强化资金保障:建议发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专项长期国债,探索收益权质押融资,对高利用率县乡给予运营补贴 [6] - 健全激励措施:建立"优秀激励、合格整改、不合格退出"的竞争机制,对优秀示范县乡给予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7] - 加强价格引导:实施容量电价优惠,扩大峰谷电价差值,设定充电服务费上限标准 [8] 县乡充电设施应用场景创新 - 围绕农产品运输需求建设"充电+冷链"一体化站点,依托风光绿电资源推动"充电桩+光伏电站"一体化项目 [4] - 针对旅游资源专线配套"快充+换电"设施,促进充电网络资源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深度融合 [4]
中升豪赌代步车,打的什么算盘?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1 08:39
行业转型背景 - 汽车经销商行业面临规模效益递减困境,规模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掣肘而非优势 [1] - 电动智能化变革颠覆传统经销商盈利模式,行业价值需重新评估 [1] - 当前车市价格内卷加剧行业寒冬,导致经销商集团及门店被迫关店 [3] 中升集团转型策略 - 3个月内集中采购超3000辆豪华品牌代步车(1500辆奔驰、1000辆问界M9、1000辆奥迪),车辆均价超20万元 [3][4][5] - 代步车服务配备免费保险及24小时道路救援,通过官方App实现智能车型匹配和"门店取车/上门送车"服务 [3] - 2024年累计提供17万次代步车服务,日均超450次,成为售后服务重要衍生项目 [5] - 与一汽奥迪战略合作,计划新建至少10家销售网点并协同新能源业务 [4] 服务模式创新价值 - 代步车服务使客户复购率提升15%-20%,转介绍率提升30%以上 [8] - 将售后场景转化为品牌体验第二战场,通过同品牌代步车强化客户对新技术/产品的感知 [8] - 典型案例显示:问界M9代步车服务促成客户从M7升级至M9的消费转化 [9] - 南阳威佳众隆4S店曾通过ID系列代步车实现当年11%销量 [9] 成本与运营挑战 - 采购1000辆问界M9需投入4.7亿-5.7亿元(按车型配置差异) [11] - 多数经销商因运营成本过高仅将代步车作为消化库存的被动手段 [7][11] - 行业建议采用第三方车辆租赁模式降低重资产投入 [11] - 服务可持续性依赖标准化流程和车辆后续处置效率 [12] 战略定位差异 - 普通经销商多将代步车作为完成销量任务的附属功能 [7] - 中升集团将其定位为客户全生命周期体验的核心环节,推动从"功能满足"到"情感共鸣"的升级 [8] - 罗兰贝格指出该模式本质是利用运营服务优势构建客户体验护城河 [9]
汽车早餐 | 粤港两地商讨粤车入境香港市区;安徽前5月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量均全国第一;特朗普称不准备降低对日本汽车关税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1 08:31
国内新闻 - 我国首个"高端有色金属材料创新联合体"组建26个攻关团队 在航空航天 电子信息 汽车船舶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2] -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推动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全域开放 支持建设类脑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 开设旅游跨境大巴专线 [3] - 粤港两地商讨"粤车南下"安排 计划使用自动化停车场转机或入境香港市区 优化"港车北上"政策 [4] - 安徽省1-5月汽车产量123 57万辆 新能源汽车产量61 33万辆 均居全国第一 较2020年分别增长2倍和15倍 [5] - 江苏省低空飞行服务中心正式开放 实现有人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一体化管理 提供飞行申报 航线规划等服务 [6] 国际新闻 - 特朗普表示不会降低对日本汽车25%的进口关税 称美日汽车贸易不公平 [7] - 宁德时代在印尼启动60亿美元电池工厂项目 总容量15GWh 可为25-30万辆汽车供电 [8][9] - 丰田旗下大发汽车因零部件短缺暂停日本滋贺和大分工厂运营 [9] - 莲花汽车否认关闭英国工厂传闻 强调英国是其核心市场 过去六年投入巨大 [10] 企业新闻 - 特斯拉首批V4超级充电桩上线 具备六重安全保护 首次向非特斯拉车辆开放 [11] - 新加坡交通部代部长参访文远知行 计划2025年底前将自动驾驶接驳车纳入公共交通网络 [12] - 广汽集团等共同出资2亿元成立重庆富新领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13] - 北汽蓝谷联合小马智行开发Robotaxi车型 聚焦极狐和享界双品牌 [14] - 科力远与中固时代等合作推进固态电池 干法电极技术研发 投资1000万元在保定建设研发基地 [15]
汽车新体验重构计划发布,构建用户导向新标准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30 17:08
汽车新体验重构计划发布 - 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汽车人因与工效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多家机构发布"汽车新体验重构计划",提出以"五感六觉"为核心框架,构建覆盖产品参数、生理感知与情感体验的汽车新体验评价体系 [1][3] - 该计划旨在推动智能汽车从"功能驱动"向"体验驱动"跃迁,重新定义未来汽车与人之间的关系 [1][3] - 计划提出通过技术革新、场景深耕与标准共建,引领汽车体验革命,为用户创造更安全、舒适、个性化的出行未来 [4] 行业现状与问题 - 当前汽车行业在传递新体验概念时缺乏客观、统一的价值衡量标准,导致消费者难以横向对比,行业创新方向易陷入主观判断 [4] - 车商宣传中常出现"20万元车舒适度超越劳斯莱斯"等缺乏科学依据的类比,凸显行业需要具象化的数值定义汽车人机关系与用户体验 [1] 计划核心内容 - 研究团队依托14万+真实场景数据库,首创性构建基于用户的多维度体验评价体系 [4] - 评价体系从"五感六觉"维度出发,深度解析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真实体验需求与满意度 [4] - 计划优先聚焦新豪华、新舒享体验评价体系,用专业评价引导市场认知 [5] 新豪华体验评价体系 - 旨在定义高端品质与感官愉悦的标杆,基于用户对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的多维度感知构建评价框架 [5] - 重点覆盖屏幕显示品质、座舱豪华氛围营造、灯光设计格调、NVH静音性表现等塑造高端感知的关键载体 [5] - 目标是将用户对豪华感与精致度的主观体验转化为可量化参数 [5] 新舒享体验评价体系 - 专注于打造日常驾乘的极致放松与无压力体验 [5] - 聚焦屏幕显示清晰度、座舱环境亲和感、音响系统舒缓度、车机系统易用性等影响日常使用便利性与身心放松度的核心载体 [5] - 目标是将用户对舒适性与易用性的主观感受转化为可量化参数 [5] 行业共建与合作 - 计划将开放测试资源与技术平台,为行业提供指标测试、能力建设支持 [6] - 汇聚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权威专家及赛力斯、长安、东风等领先车企代表共同研讨 [7] - 中国创造学会、中国电子质量管理协会等机构高度认可并支持该计划 [7] 行业专家观点 - 专家指出汽车已超越交通工具成为移动智能空间,用户体验是核心价值 [7] - 强调用户体验是融合多学科的系统工程,呼吁企业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实现高质量发展 [7] - 智能光环境系统可提升用户体验、保障安全,在智能座舱中动态光环境能调节情绪创造沉浸式体验 [7]
玛莎拉蒂品牌竟然也要被出售,国外市场豪华车开始“退潮”?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30 16:46
豪华品牌面临挑战 - Stellantis集团考虑出售旗下奢华汽车品牌玛莎拉蒂,麦肯锡正在探索出售选项 [3] - 2024年玛莎拉蒂销量暴跌逾50%,全年仅售出11300辆,营业亏损约2.98亿美元 [4] - Stellantis董事会内部对品牌命运存在分歧,部分董事认为应果断出售,另一部分则认为品牌仍具长期价值 [4] 玛莎拉蒂业绩下滑 - 2024年玛莎拉蒂销量同比跌幅超50%,调整后运营亏损为2.6亿欧元 [6] - 2025年前3个月销量同比下跌48% [6] - 2017年玛莎拉蒂全球销量达4.9万辆,但近年销量持续走低 [7] 产品与市场问题 - 玛莎拉蒂产品线单一,依赖总裁、Ghibli和Levante等几款主要车型,更新换代速度缓慢 [7] - 部分车型内饰质感不佳,塑料感较强,与豪华定位不符 [7] - 外部因素如关税调整、新能源汽车崛起(如特斯拉)挤压传统豪华燃油车市场空间 [8] 豪华品牌整体趋势 - 保时捷2024年全球销量同比下滑3%,凯迪拉克下滑28.1%,林肯下滑19.3% [9] - 全球经济形势不稳定,消费者购车更加谨慎,减少对豪华车的消费 [9] - 消费者观念转变,更注重性价比和实用性,而非单纯追求品牌 [10] 行业转型与未来 - 豪华品牌需加大新能源车型研发投入,加快电动化转型 [11] - 智能辅助驾驶等技术将更广泛应用,市场竞争加剧 [11] - 传统豪华品牌与新能源品牌之间的市场争夺将进一步加剧 [11]
全球竞争白热化!为何说TA距离上车还差“最后一公里”?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30 15:54
全固态电池技术竞争格局 - 全球全固态电池研发进入白热化阶段,多国企业宣布技术进展,2026-2027年成为量产关键时间节点 [2][3] - 丰田计划2026年量产全固态电池,充电10分钟续航1200公里,2030年目标年产能9GWh,拥有1300项专利 [3] - 本田、松下、索尼等日本企业积极布局全固态电池,推动技术落地 [3] 韩国企业动态 - 三星SDI计划2027-2030年量产全固态电池,LG新能源目标2026年量产,SK On与车企合作开发技术 [4] - 现代汽车投资73亿美元研发电池技术,包括全固态电池,示范生产线接近完工,目标2030年前量产 [4] 欧美企业进展 - 美国Factorial Energy研发FEST技术,硫化基电解质支持-30°C至45°C宽温域工作 [2] - 大众汽车集团目标2026年量产全固态电池,德国政府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基础研究 [5] 技术优势 - 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有望突破400Wh/kg,远超传统锂电池的200-300Wh/kg [8] - 固态电解质不可燃、无腐蚀,从根本上解决锂枝晶问题,提升安全性 [8] - 宽温域适应性(如-30°C至45°C)拓展电动汽车使用场景 [2][8] 量产挑战 - 技术路线未统一: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电解质各有优劣,硫化物生产需无水无氧环境 [9] - 成本高昂:硫化物电解质材料价格是碳酸锂的5-10倍,硅碳负极工艺复杂 [10] - 量产工艺不成熟:电解质成膜技术、专用设备(涂布机、叠片机)稳定性不足,良品率低 [10][11]
四大手段提升新能源重卡使用占比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30 15:54
政策目标与行业转型 - 交通运输行业电能占终端用能比例目标为10% [2] - 新能源重卡被多次提及于《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 [2] - 新能源重卡推广需系统性变革,涉及能源网络、交通基础设施和后市场服务 [2] 应用场景与试点进展 - 煤炭运输场景(30-80公里短途固定路线)适合新能源重卡,避开续驶里程短板 [3] - 陕西神木建成"矿场-换电站-铁路站"电气化运输网络,车辆日行驶250公里,电池日充电1.5次以内 [3] - 山西省推出"煤炭绿色运输通行证",新能源重卡日均运营时长从8小时提升至14小时 [4] - 内蒙古"绿电运输认证"将新能源运输量纳入碳交易,每万吨公路运输量获120元碳汇收益 [4] 环保政策驱动 - 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意见要求大宗物料运输全部采用新能源或国六标准汽车 [5] - 钢铁企业A级标准要求电动重卡比例不低于80% [5] - 鞍钢试点氢能重卡,续驶里程达400公里,探索长途运输 [5] - 钢铁行业政策组合拳推动新能源重卡渗透率从2024年7%跃升至18% [5] 发展挑战与改进方向 - 新能源重卡路权与高速费减免政策覆盖不足,经济性优势未充分体现 [6] - 碳交易机制对运输环节覆盖不完善,企业缺乏持续投入动力 [6] - 冬季续驶里程下降30%-40%(如唐山某企业夏季200公里降至冬季140公里) [7] - 磷酸铁锂电池在4C充电下循环寿命缩至2000次以下,更换周期缩短至3-4年 [7] - 新能源重卡保值率低,需从制造端优化全生命周期成本 [7] 技术突破与未来趋势 - 需通过氢能、智能驾驶等技术突破加速长途运输应用 [7] - 行业需整合政策、技术、安全、利润因素实现全产业链绿色转型 [7]
车企“出海”,为何要在海外市场实现本土化?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30 15:39
新能源汽车出海战略 -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加速 本土化成为重要策略 小鹏汽车印尼工厂采用KD组装方式生产 首个海外本地化生产项目启动[1] - 公司制定"出海2.0战略" 在印尼快速构建组装生产体系 未来将在更多海外市场实现本土化[3] - 2025年计划从30个海外市场扩展至60个国家和地区 建立超300家服务营销网点 2033年目标半数销量来自海外[9] 品牌定位与市场策略 - 公司坚持中高端差异化定位 以高科技公司身份进入全球市场 品牌先行和服务先行是核心战略[3] - 欧洲消费者将公司与特斯拉、BBA对标 2024年在欧洲终端售价4万欧元以上的中国纯电品牌中销量第一[4] - 2024年小鹏G9成为北欧中大型纯电SUV销量冠军 在意大利和荷兰赞助"设计周"活动强化品牌文化[6] 产品与技术布局 - 产品力是出海首要条件 智驾技术因法规限制暂未进入海外市场 但已在德国、中东等地开展测试[5] - 提出"科技平权"发展战略 包括智驾科技和快充科技全球平权[5] - 针对不同市场进行产品适配 北欧配置冬季轮胎 亚太主推X9纯电MPV 右舵车市场进行专项调整[8] 营销渠道本地化 - 欧洲采用四种营销模式并行 包括直营代理、代理、经销商和总代模式 丹麦直营代理模式运行两年成功[6] - 欧洲市场90%以上员工为本地人 通过赞助手球比赛、自行车环赛等本地活动提升品牌认可度[6] - 在中东建设备件库 设立子公司 亚太地区发展合作伙伴 尊重当地社会文化习惯[7] 市场竞争与规划 - 海外市场暂未感受到国内"内卷"压力 当前聚焦品牌建设和服务建设[8] - 未采用"0公里二手车出口"模式 坚持中长期布局 海外市场正通过法规收紧此类进口[8] - 未来智驾出海将分三步走 从法规适配、竞争适配到用户体验适配 软件本地化适配是重点[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