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招商证券
icon
搜索文档
行业主题型基金2025年二季报点评:国防军工基金收益领先,科技通信赛道持续吸金
招商证券· 2025-07-22 22:0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2025年二季度多数主要行业主题基金数量和规模上升,科技通信、国防军工规模涨幅大,新能源(车)和消费行业规模缩水;除新能源(车)和中游制造外其他行业主题赛道基金录得平均正收益,国防军工基金涨幅较高;多数赛道主动型基金超额收益表现优于被动型基金;科技通信赛道资金净流入量大,新能源(车)赛道资金净流出规模大[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数量&规模变动 - 多数主要行业主题基金数量和规模上升,除金融地产、国防军工和ESG外其他赛道有新发基金,医药生物行业基金和大制造、大科技主题基金数量增加最多;科技通信行业基金总规模增量最大,国防军工行业基金涨幅最大,新能源(车)和消费行业基金总规模缩水;科技通信赛道基金数量和规模领先[3][11]。 - 新基速递 - 行业基金:2025年二季度医药生物赛道新发基金数量多,大制造赛道新发基金数量多,新发基金大多为被动管理型,平均募集规模约2.2亿元,科技通信行业赛道新发基金规模居首[16]。 - 已到期的基金:2025年二季度共有15只主要行业主题基金到期,大制造、新能源(车)主题基金到期数量各4只[25]。 业绩表现 - 2025年二季度A股市场震荡,除新能源(车)和中游制造外其他行业主题赛道基金录得平均正收益,国防军工基金涨幅约12.54%;多数赛道主动型基金超额收益表现优于被动型基金,医药生物主动型基金超额收益约7.3%,新能源(车)、大制造赛道主动型基金收益不及被动型基金[3][27][29]。 - 消费行业基金:2025年二季度消费板块细分行业表现差异大,消费行业基金季度收益率均值约1.56%,主动型基金业绩更优,业绩分化明显,财通资管消费精选等表现较优[33][37][40]。 - 医药生物基金:2025年二季度医药行业上涨,医药生物行业基金季度收益率均值为9.61%,主动型基金业绩弹性更强,整体业绩表现较好,长城医药产业精选等表现较优[42][44][46]。 - 科技通信基金:2025年二季度科技通信板块细分行业表现差异大,科技通信行业基金整体季度收益率均值约1.51%,主动型基金优势不大,部分产品收益较佳,易方达信息产业等表现较优[48][50][53]。 - 中游制造基金:2025年二季度中游制造板块内部分化扩大,中游制造行业基金表现较弱,季度收益率均值约 - 3.52%,被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约 - 3.5%,仅4只产品录得正收益,国泰恒生电网设备ETF等表现较优[55][57][60]。 - 国防军工基金:2025年二季度国防军工行业指数上涨16.03%,国防军工基金整体表现优秀,季度收益率均值约12.54%,主动型基金表现更佳,多数基金收益率在10%以上,中邮军民融合等表现较优[62][64][67]。 - 周期行业基金:2025年二季度周期板块细分行业业绩分化收敛,周期行业基金季度收益率均值约3.21%,业绩有所回落,主动型基金表现更优,华商上游产业等表现较优[71][74][77]。 - 金融地产基金:2025年二季度金融地产板块内部走势差异扩大,金融地产基金整体季度收益率均值约7.68%,业绩回暖,主动型基金涨幅大,华泰柏瑞新金融地产等表现较优[79][80][82]。 - 新能源(车)主题基金:2025年二季度新能源(车)基金整体表现较差,主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约 - 1.1%,被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约 - 0.6%,部分基金表现较优,富国低碳新经济等表现较优[83][84][86]。 - 大科技主题基金:2025年二季度大科技主题基金业绩回落,主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约3.0%,被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约 - 0.03%,部分基金表现突出,永赢科技智选等表现较优[89][90]。 - 大制造主题基金:2025年二季度大制造主题基金业绩回落,主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约1.3%,被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约2.6%,被动型基金回落幅度小,表现更佳,中欧高端装备等表现较优[91][94]。 - 主题基金ESG:2025年二季度ESG主题主动型基金业绩表现尚可,平均收益率约2.7%,被动型基金业绩回升,平均收益率约2.0%,主动型基金表现较好,财通可持续发展主题等表现较优[95][98]。 交易情况&资金变动 - 交易情况:2025年二季度科技通信ETF区间总日均成交额总值最高,除医药生物、国防军工、大制造外其他主要赛道ETF日均成交额减少,医药生物、国防军工赛道ETF日均成交额均值逆势上涨超60%,国防军工行业ETF季度日均成交额均值最高,港股券商等细分主题ETF交易活跃[96][100][102]。 - 资金变动:2025年二季度主要行业主题赛道基金资金净流出状态有差异,科技通信赛道资金净流入量大,新能源(车)赛道资金净流出规模大,港股大科技等细分主题产品资金净流入规模大,大医药等细分主题资金净流出规模大[100][109][112]。 持仓变动 - 与上季度末相比各行业主题赛道主动型基金重仓股有变动,消费行业增持赛轮轮胎等、减持海尔智家等;医药生物增持三生制药等、减持康龙化成等;科技通信增持沪电股份等、减持中芯国际等;国防军工增持高德红外等、减持中国动力等;周期行业增持兴业银锡等、减持紫金矿业等;金融地产增持青岛银行等、减持江苏银行等;新能源(车)增持长江电力等、减持比亚迪等;大科技增持分众传媒等、减持阿里巴巴 - W等;大制造增持豪能股份等、减持立讯精密等;ESG增持工业富联等、减持绿城服务等[114]。
债券型基金2025年二季报点评:债市收涨,各类债基普遍拉长久期、提高杠杆
招商证券· 2025-07-22 19:0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二季度债市收涨,纯债基金季度收益处近三年中等水平,含权债基整体获正收益且绝对收益回升,权益仓位降低,纯债和含权债基均拉长久期、提高杠杆率,含权债基中低评级债券占比略升,可转债基金平均收益为正,估值提升,转股溢价率下降 [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一、债券市场概况 - 2025年二季度债市整体收涨,中债总财富指数涨1.53%,中债国债指数涨1.79%,中债信用债指数涨1.02%,可转债市场先跌后震荡上行,中证转债二季度收益约3.77% [3][8] 二、债券型基金规模变化 - 2025年二季度纯债基金回升,中长债和短债基金规模分别增至6.49万亿和1.15万亿,增长2845亿、1656亿;含权债基整体提升,偏债类提升1066亿至1.92万亿,低仓位灵活配置类降至807亿;可转债基金规模降至497亿;指数债基规模大幅增至1.55万亿 [11] 三、债券型基金发行概况 - 2025年二季度77只债券类基金成立,中长期纯债基金发行最多,为38只;中长债基金发行份额约573亿,短债基金33亿,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约462亿,均较上季度增长;含权债基发行热度降低,二级债基、一级债基发行份额分别为154亿、82亿,偏债混合和可转债基金无新发产品 [20] 四、纯债基金业绩表现及持仓变化 1、纯债基金业绩表现 - 2025年二季度短债基金收益均值0.66%,中长债基金收益均值0.99%,均处近三年中等水平 [22] 2、纯债基金券种配置 - 截至2025年二季度,短债基金信用债占比约85.48%,增配利率债;中长债基金信用债占比约47.52%,券种结构变化不大 [29] 3、纯债基金久期分布与杠杆率 - 截至2025年6月30日,纯债基金平均久期拉长至2.80年,减仓1 - 3年中短期债券,加仓3年以上中长期债券;短债和中长债基金杠杆率分别提升至112.51%、117.40% [32] 4、纯债基金信用评级分布 - 高评级债券占比约96.41%,中评级债券占比降至3.55%,低评级债券占比0.05%,信用等级略有提升 [37] 五、含权债基业绩表现及持仓变化 1、含权债基业绩表现 - 2025年二季度含权债基整体获正收益,绝对收益回升,一级、二级、偏债混合、低仓位灵活配置型基金平均收益依次为1.20%、1.42%、1.29%、1.03%,处近三年中等偏高水平 [37] 2、含权债基大类资产配置 - 2025年二季度含权债基降低权益仓位,股票仓位7.04%,可转债仓位7.65%,分别较上季度降低0.59、0.91个百分点 [49] 3、含权债基券种配置 - 各类含权债基纯债仓位以信用债为主,利率债占比在16 - 20%之间,2025年二季度利率债占比均上升 [51] 4、含权债基久期分布和杠杆率 - 截至2025年二季度,含权债基平均久期拉长至4.70年,降低3年以内短债占比,提高3年以上中长债占比,10年以上债券占比提升大;杠杆率中位数提高至109.91% [58] 5、含权债基信用评级分布 - 截至2025年二季度,高评级债券占比约64.36%,中评级债券占比约21.43%,低评级债券占比约14.21%,中低等级信用债占比提升 [62] 6、含权债基股票持仓 - 2025年二季度有色金属、银行等为含权债基重仓股配置比例最高的五大行业;增配非银行金融等,减配食品饮料等,行业集中度提升 [65] 7、含权债基可转债持仓 - 截至2025年二季度,含权债基可转债持仓在银行等行业配置比例最高,银行转债占比约20.16%,集中度降低;增配基础化工等行业转债,减配银行等行业转债 [73] 六、可转债基金业绩表现及持仓变化 1、可转债业绩表现 - 2025年二季度可转债市场收涨,全部可转债基金季度收益为正,平均值约3.50%,为近三年较高水平,中海可转换债券收益最高约6.38% [77] 2、可转债基金持仓 - 截至2025年二季度,可转债基金可转债持仓在银行等行业配置比例最高,银行转债占比16.53%;增配有色金属等行业转债,减配银行等行业转债,行业均衡度提升 [81] - 2025年二季度可转债基金持仓估值提升,市价中位数约123.65元,转股溢价率中位数降至28.92% [86]
黑电行业系列报告之三:MiniLED电视国补加速渗透,全球发力高端登顶
招商证券· 2025-07-22 17:4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行业评级为推荐(维持),涉及的公司中,TCL 电子、兆驰股份、海信视像投资评级均为强烈推荐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韩系彩电双雄 2025Q2 业绩不佳,折射中国面板厂商定价权上升、全球高端市场话语权旁落以及美国关税政策影响;国补加速行业头部集中,上游面板格局出清,MiniLED 加速渗透使面板成本占比下降,有效提振下游品牌盈利;国产品牌凭借 MiniLED+超大屏冲击海外高端市场,2025 年全球 MiniLED 电视有望翻倍至 1600 万台;投资方面,预计 8 月 1 日全球关税不确定影响逐步出清,重点推荐海信视像、TCL 电子,关注上游聚飞光电、芯瑞达、兆驰股份 [1][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竞争:格局头部集中,MiniLED 加速渗透 - 行业因国补量额双增,24 年 9 月国补开启后,线上 24 年 9 - 12 月零售额同比增 35%,25 年 1 - 6 月同比增 15%,线下 24 年 9 - 12 月同比增 69%,25 年 1 - 6 月同比增 16%,618 期间线上/线下零售额分别同比增 13%/16%,零售量分别增 9%/12% [11] - MiniLED 电视销量渗透率 618 期间从去年同期 16%提升到 40%以上,尺寸段下沉至 55 寸,主流集中在 75 - 85 寸,合计占比近 7 成,OLED 电视在大尺寸段出货量全方位落后 [15] - 行业格局头部集中,线上 TOP4 厂商合计销量份额稳定至 85%以上,销额 CR4 集中度从国补前 82%提升到国补后 87%,销量 CR4 集中度从国补前 83%提升到国补后 86% [19] 成本:面板价格温和上涨,品牌端有效传导 - 上游面板格局稳定,25 年 4 月 TCL 华星收购广州 LGD 面板工厂,6 月京东方入股彩虹股份 30%股权,LCD 面板双寡头格局强化,大陆四家面板厂合计份额 69%,话语权向国产集中,2024H2 - 2025H1 面板价格进入窄幅波动区间 [25] - MiniLED 背光电视中背光灯板成本占比升至 20%+,面板成本占比降低,成本温和波动有助于下游品牌传导压力,2024 年国内电视行业线上/线下均价分别同比增长 13%/18%,2025H1 线上/线下均价分别上涨 7%/10%,均高于面板价格涨幅 [26] 产品:国补拉动 MiniLED 渗透率超预期 - 2024 年国内 MiniLED 出货量 416 万台,同比增长 352%,渗透率从 2.5%提升至 11.6%,已度过单点爆破、头部跟进阶段,进入全面迭代阶段 [31] - MiniLED 电视和普通电视价格倍数持续降低,2023 年三季度 65 - 85 吋主流尺寸带价格倍数在 2.0 - 2.5 倍,2024 年收窄至 1.1 - 1.6 倍 [34] - 国补对 MiniLED 电视有多重催化作用,2024 年 9 - 12 月我国电视市场 MiniLED 渗透率为 29.4%,环比 1 - 8 月提升近 20pcts,2025 年 618 期间渗透率突破 41%,较去年同期提升 22pcts [37] - 头部品牌加速迭代推新,四大厂商主流尺寸(50 + 英寸)MiniLED 合计 SKU 占比超 40%,预计 2025 年国内 MiniLED 渗透率持续超预期 [44] 海外:国产品牌发起高端电视登顶冲锋 - 2025 年全球电视出货量预计基本持平,达 2.09 亿台,同比微跌 0.1%,北美市场出货量将达 4990 万台,同比增长 1.6%,拉美市场出货量持续增长,其他市场预计同比下滑 1.2% [83] - 中国品牌凭借“MiniLED + 超大屏”在高端市场攻城略地,2025Q1 全球高端电视出货量同比增长 44%,销售额增长 35%,海信、TCL 高端电视出货量份额提升,跻身全球前三,三星、LG 份额下降 [84] - 2025 - 2026 年全球 MiniLED 电视出货量对 OLED 电视领先优势将扩大,2025 年全球 MiniLED 电视有望翻倍至 1600 万台,OLED 电视出货量徘徊在 600 万台 [84] - RGB MiniLED 电视较 QD - OLED 有价格和超大尺寸显示方面的竞争优势,色彩表现、光晕处理更优,有望降低综合生产成本 [87] 投资建议 重点推荐海信视像、TCL 电子;上游关注背光产业链聚飞光电、芯瑞达(电子)、兆驰股份;预计 8 月 1 日全球关税不确定影响逐步出清,对终端市场竞争格局影响有限 [6][95]
理财净值化与信用债变局
招商证券· 2025-07-22 17:4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理财产品资金动向影响信用债市场,报告梳理理财规模变化和配债行为,从理财投债视角丰富信用债分析框架,指出理财规模、配债风格影响信用利差走势,债市调整需防范理财“赎回潮”风险,理财最大回撤率可作信用利差走势先行指标 [1][9] 各部分总结 理财规模呈上升趋势 - 理财规模上升,新发产品期限拉长:存款利率下行致存款搬家,推动理财规模上升,截至2025年一季度达29.14万亿元;2025年6月六大行平均1年定期存款利率0.96%,理财收益率3.01%;新发产品以封闭式为主,期限拉长,2025年6月1年以上新发理财占比47%,较2024年3月升约14个百分点 [10][12] - 最小持有期型理财产品为主要扩容力量:开放式产品受青睐,2024年开放式产品规模同比增2.7万亿元,封闭式增1600亿元;最小持有期型产品成开放式首选,2024年为扩容主力;截至2025年6月末,其近1年最大回撤平均值0.18%,为开放式中最低,近1年平均年化收益率2.53%,超每日开放型约70bp [16][17] 理财“不可能三角”如何影响配债风格 - 理财主要配置债券,但近年来有所减配:为稳定净值,近年理财减配债券,增配现金及银行存款;截至2025年一季度,理财投向债券、现金及银行存款、同业存单规模分别为13.68万亿元、7.27万亿元、4.20万亿元,占比分别为43.9%、23.3%、13.5%,较2022年四季度分别变动 -6.5%、5.8%和0.2% [23] - 理财主要配置信用债:截至2024年末,利率债和信用债占债券投资比例分别为5%和95%,信用债占总投资资产41%;2025年Q1理财持仓中,城投债、二永债和产业债在信用债中占比分别达35%、26%和23%;理财配置信用债久期偏短,城投债短久期下沉,二永债拉长久期,产业债选 中高等级中短久期 [33][37] - 理财增加基金委外来增厚收益:理财直接投资债券难达业绩比较基准,2025年Q2理财业绩比较基准降至2.88%,超3YAA(2)城投债收益率和7YAA+二永债收益率84 - 87bp;保险和信托通道受限,理财转向增加委外基金投资;净值管理后,债市调整理财赎回基金,修复后投资占比回升,今年一季度体现委外基金重要性提升 [39][47] - 自建估值模型受限后的买债行为变化:“自建估值模型”可平滑净值波动,但存在问题;该模型受限后,部分理财或将减持长期二永债和中低评级信用债,增持短期高评级债券 [52][53] 理财对信用债市场的影响 - 理财规模变化对信用债市场的影响:理财配债节奏与规模变化相关,影响信用利差走势,规模上升利差收窄,下降则走阔;理财规模季节性变化使信用利差变动有季节性特征,季度初规模上升叠加供给低谷,利差可能压缩,9月是配置窗口期,11月需提防利差走阔 [57][59] - 如何从理财观察信用债市场调整:债市调整需防范理财“赎回潮”风险,其发生核心是理财因净值大幅回撤被动抛券;“赎回潮”伴随破净率上升,滚动4周破净率周度环比变动超6%,发生可能性提高;理财产品最大回撤率可作信用利差走势变动先行指标,领先约7天 - 60天 [64][70]
华润电力(00836):优质火电构筑深厚底蕴,绿电差异化竞争强化优势
招商证券· 2025-07-22 16:12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华润电力,给予“增持”投资评级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华润电力背靠华润集团,火电资产优质,运营管理能力较强;在运风电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十四五新能源装机增量可观;分拆华润新能源赴A上市,缓解资本开支压力 [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具备市场化基因的大型电力央企,绿色转型加速 - 华润电力为华润集团旗下香港上市公司,业务布局全国31个省区,围绕电力主业布局多业务领域;截至2024年底,合计权益装机容量为72.43GW,大部分机组位于中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 [12] - 公司自成立起以火电为起点,不断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十四五”规划新增400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超50%;2019 - 2024年,可再生能源并网权益装机容量CAGR达29.4%,截至2024年底占比47.2% [14] - 公司依托华润集团多元化产业布局,协同推进清洁低碳转型,如与华润三九、华润化学合作开展项目 [17] - 2019 - 2024年,公司运营权益装机容量CAGR达12.4%,新能源装机CAGR为29.9%;售电量年均增速6.84%,2024年附属电厂合计售电量达2076.37亿千瓦时 [22] - 2019 - 2024年,公司营收年均复合增速9.21%,归母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速16.9%;2024年火电业务收入796.45亿港元,可再生能源销售收入256.39亿港元,可再生能源板块归母净利润占比62.8% [24][25] - 2024年公司毛利率49.9%,净利率15.3%,经营性现金流336.95亿港元,盈利水平领先行业;2019 - 2024年资产负债率上升,2024年底达67%,仍处行业较低水平 [36][42] - 近五年公司分红比例超40%,2024年每股分红1.146港元/股,分红比例40.07%;2024年公司ROE 14.51%,PE(TTM)6.90倍,低于行业均值 [44][47] 优质火电资产为基,成本优化盈利持续改善 - 截至2024年底,我国火电总装机14.44亿千瓦,占比43%,发电量6.34万亿千瓦时,占比67.4%;短期内火电仍为保供主力,2030年前装机将适度增长,未来将成为调节电源 [51] - 清洁能源发电挤占煤电空间,煤电机组利用小时下降,仅靠电量电价难覆盖成本,盈利能力受限 [52] - 2023年11月出台煤电容量电价机制,2024 - 2025年多数地区回收比例30%左右,部分地区50%左右,2026年各地原则上提高20%左右,稳定煤电盈利预期 [57] - 截至2024年底,公司火电权益并网装机容量38.25GW,大部分位于中东部及沿海地区,2024年煤电机组平均利用小时4625小时,超出全国平均水平225小时 [60] - 2024年公司用于发电机组技术改造资本性支出14.45亿港元,同比增长15.8%;供电煤耗295.94克/千瓦时,同比降低1.23克/千瓦时 [67] - 2021年公司火电板块亏损71.56亿港元,2023年扭亏转盈,归母净利润28.55亿港元,2024年利润达52.21亿港元,度电归母净利润0.034港元/千瓦时 [70] - 与国电电力、华能国际相比,华润电力单位燃料成本低,火电度电归母净利润高,机组利用小时数普遍高出300小时以上,体现优秀运营管理能力 [77] 在运风电差异化竞争,十四五新能源增量可观 - 截至2024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18.89亿千瓦,同比增长24.6%,风电光伏合计装机14.06亿千瓦,2016 - 2024年年均复合增速23.5%;2024年风电光伏发电量1.36万亿千瓦时,同比+22.9%,占比14.4% [81] - 我国风光资源集中于三北地区,与电力负荷分布错配,部分省份弃风、弃光问题严重;风光发电与用电需求时间不匹配,市场化交易价格常折价 [83][91] - 2025年2月出台136号文,推动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市场化,行业竞争转向效率、策略竞争,运营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将占优势 [92] - 2024年公司新并网新能源项目7.79GW,同比增长20.6%,获得13.58GW开发建设指标;计划2025年新增风电光伏装机10GW、煤电6.09GW,投产后可再生能源权益装机占比达50% [96] - 2024年公司可再生能源度电收入0.491港元/千瓦时,同比下降8%,度电归母净利润0.173港元/千瓦时,同比下降6%;可再生能源板块归母净利润90.29亿港元,同比增长11.7% [99][100] - 公司在运风电项目主要分布在Ⅳ类资源区,补贴回款压力小,应收账款增速低于其他运营商;风光利用小时数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盈利水平领先 [103] - 公司拟分拆华润新能源赴A上市,已获受理,拟募集资金245亿元用于717.5万千瓦新能源及储能项目,缓解资本开支压力,中远期股东将受益 [113] 盈利预测 - 预计公司2025 - 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057.44、1140.65、1216.65亿港元,同比增长0.4%、7.9%、6.7%;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7.89、154.84、160.82亿港元,同比增长2.8%、4.7%、3.9%;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6.5x、6.2x和6.0x [6][115] - 对公司2026年业绩进行电价敏感性测算,假设标煤单价同比下降5%,火电与新能源电价同比降幅均为5%时,预计归母净利润130亿港元,较2024年下滑9.6% [119]
宏华数科(688789):中报业绩预告符合预期,数码印花渗透率持续提升
招商证券· 2025-07-22 16:04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4][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宏华数科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表现符合预期 上半年营收10.2 - 10.6亿元 同比增长25.01% - 29.91% 归母净利润2.4 - 2.6亿元 同比增长19.9% - 29.89% Q2单季度收入5.42 - 5.82亿元 同比增长21.25% - 30.2% 归母净利润1.32 - 1.52亿元 同比增长15.8% - 33.3% [1] - 公司成长逻辑包括是数码印花设备龙头 受益渗透率提升;销售耗材增强客户粘性保障现金流;向其他行业延伸打造新增长极 预计2025 - 2027年收入为23.12/28.88/36.3亿元 同比增长29%/25%/26% 归母净利润为5.53/7.03/8.95亿元 同比增长33%/27%/27% 对应PE为22x/17x/14x 估值处于上市以来底部区间 [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财务数据与估值 - 2023 - 2027年营业总收入分别为12.58/17.9/23.12/28.88/36.3亿元 同比增长41%/42%/29%/25%/26%;营业利润分别为3.8/4.95/6.6/8.4/10.69亿元 同比增长34%/30%/33%/27%/27%;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25/4.14/5.53/7.03/8.95亿元 同比增长34%/27%/33%/27%/27% [3] - 2023 - 2027年每股收益分别为1.81/2.31/3.08/3.92/4.99元;PE分别为37.2/29.2/21.8/17.2/13.5;PB分别为4.2/3.8/3.4/3.0/2.6 [3] 基础数据 - 总股本1.79亿股 已上市流通股1.79亿股 总市值121亿元 流通市值121亿元 每股净资产18.2元 ROE(TTM)13.3% 资产负债率19.7% 主要股东为宁波维鑫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持股比例14.32% [4] 股价表现 - 1个月、6个月、12个月绝对表现分别为-2%、0%、6% 相对表现分别为-6%、-6%、-9% [6] 公司收入增长原因 - 得益于数码印花设备渗透率提升 服装印花行业小单快反趋势突出 数码印花设备技术成熟、产能和性价比提升 公司作为龙头订单增长良好 设备持续放量 [7] - 数码印花设备销量增长和客户产能利用率提升 带动墨水需求增长 墨水销售与设备绑定 产能利用率提升和价格下降促进墨水销量扩大 [7] 新业务展望 - 自动缝纫设备、数码印刷设备有望放量 2022年全资收购德国TEXPA 年底有望国产化生产降低成本 明年有望放量 书刊、建材等领域小单快反趋势带动数码印刷设备销售增长 [7] 财务预测表 - 资产负债表显示2023 - 2027年资产总计分别为35.54/43.09/48.47/55.68/64.76亿元 负债合计分别为6.46/10.74/11.78/13.56/15.73亿元 [13] - 现金流量表显示2023 - 2027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分别为1.57/1.64/4.19/4.57/5.58亿元 投资活动现金流分别为-7.12/-4.73/-0.41/-0.21/-0.21亿元 筹资活动现金流分别为9.15/2.84/-2.61/-1.55/-2.06亿元 [13] 利润表 - 2023 - 2027年营业总收入分别为12.58/17.9/23.12/28.88/36.3亿元 营业成本分别为6.73/9.86/12.69/15.77/19.89亿元 营业利润分别为3.8/4.95/6.6/8.4/10.69亿元 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3.25/4.14/5.53/7.03/8.95亿元 [14] 主要财务比率 - 年成长率方面 2023 - 2027年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41%/42%/29%/25%/26% 营业利润同比增长34%/30%/33%/27%/27%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4%/27%/33%/27%/27% [15] - 获利能力方面 2023 - 2027年毛利率分别为46.5%/45.0%/45.1%/45.4%/45.2% 净利率分别为25.9%/23.1%/23.9%/24.4%/24.7% ROE分别为14.4%/13.8%/16.5%/18.4%/20.4% ROIC分别为12.1%/12.2%/15.4%/17.7%/19.3% [15] - 偿债能力方面 2023 - 2027年资产负债率分别为18.2%/24.9%/24.3%/24.4%/24.3% 净负债比率分别为3.3%/11.4%/5.1%/5.3%/5.3% 流动比率分别为4.1/2.9/3.5/3.6/3.7 速动比率分别为3.1/2.3/2.8/2.8/2.9 [15] - 营运能力方面 2023 - 2027年总资产周转率分别为0.4/0.5/0.5/0.6/0.6 存货周转率分别为1.5/1.7/2.0/1.9/2.0 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2.9/2.9/2.8/2.7/2.7 应付账款周转率分别为4.3/5.0/4.8/4.7/4.7 [15] - 每股资料方面 2023 - 2027年EPS分别为1.81/2.31/3.08/3.92/4.99元 每股经营净现金分别为0.88/0.92/2.33/2.55/3.11元 每股净资产分别为15.86/17.54/19.82/22.67/26.30元 每股股利分别为0.34/0.80/1.07/1.36/1.73元 [15] - 估值比率方面 2023 - 2027年PE分别为37.2/29.2/21.8/17.2/13.5 PB分别为4.2/3.8/3.4/3.0/2.6 EV/EBITDA分别为34.1/24.1/16.3/13.0/10.5 [15]
TDI行业点评报告:全球TDI开工受到影响,预计TDI价格上涨超预期
招商证券· 2025-07-22 13:0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推荐(维持)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欧洲TDI供应预计受极大影响,当地产能占全球16%左右,两家工厂开工同时受影响,价格有望超预期上涨 [5] - 全球预计近50%TDI产能开工受影响,供应将超预期紧张,国内8月因检修影响产能预计达101万吨,占全球总产能30% [5] - TDI价格已反弹但仍处历史底部区间,从7月初1.1万元/吨反弹至7月21日15925元/吨,反弹超40%,涨幅可能超预期 [5] - 建议强烈关注沧州大化,持续关注万华化学,TDI价格每涨1000元/吨,增厚万华化学利润8.3亿元,增厚沧州大化利润1.2亿元 [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 - 科思创德国工厂发生电气火灾,30万吨/年TDI装置停车,复产时间待定;万华化学匈牙利工厂计划停产检修,40万吨/年MDI装置及25万吨/年TDI装置预计检修30天左右 [1] 行业规模 - 行业股票家数443只,占比8.7%;总市值65211亿元,占比7.0%;流通市值60905亿元,占比7.2% [2] 行业指数表现 - 1个月、6个月、12个月绝对表现分别为10.4%、19.9%、43.0%,相对表现分别为4.2%、13.3%、27.6% [4] 相关报告 - 《招商化工行业周报2025年7月第3周—TDI、维生素D3价格涨幅居前,建议关注TDI和有机硅板块》2025 - 07 - 21 [5] - 《基础化工行业2025年中期投资策略—反内卷政策下,高集中度化工品更具弹性》2025 - 07 - 21 [5] - 《化工行业事件点评—有机硅大厂发生火灾事故,行业或将迎来景气上行周期》2025 - 07 - 21 [5] 产能情况 - 全球TDI产能约340万吨左右,亚洲产能占比超70%且主要集中在中国,万华化学有111万吨/年产能,沧州大化有16万吨/年产能;欧洲两个工厂合计55万吨产能,美国两个工厂合计39万吨产能;海外产能除中国外长期呈收缩状态 [5]
常熟银行(601128):业绩坚挺,等待溢价
招商证券· 2025-07-22 10:3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4][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业绩延续中高速增长,25H1 公司营收 60.62 亿元,同比增 10.10%,归母净利润 19.69 亿元,同比增 13.52%,虽面临息差收窄等因素拖累,但基本面韧性仍在 [8] - 规模降速等需求,负债成本持续降,25Q2 末总贷款余额 0.25 万亿元,同比增 5.25%,存款同比增速 9.91%,负债成本下降有助于缓解息差收窄压力 [8] - 资产质量保持优异水平,2025Q2 末不良率 0.76%,拨备覆盖率 489.53%,风险抵补能力强,不良生成压力或有所缓解 [8] - 投资建议为维持“强烈推荐”评级,公司坚守“真小微”战略,当下规模降速为未来保留扩张潜力,待财政扩张传导到居民和小微需求,高成长性溢价有望回归 [8] 财务数据与估值 - 2023 - 2027E 营业总收入分别为 9870、10909、11763、12481、13350 百万元,同比增长 12.1%、10.5%、7.8%、6.1%、7.0% [3] - 2023 - 2027E 营业利润分别为 4053、4869、5206、5665、6080 百万元,同比增长 20.5%、20.1%、6.9%、8.8%、7.3% [3] - 2023 - 2027E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282、3813、4222、4648、5069 百万元,同比增长 19.6%、16.2%、10.7%、10.1%、9.1% [3] - 2023 - 2027E 每股收益分别为 1.20、1.26、1.40、1.54、1.68 元,PE 分别为 6.1、5.8、5.2、4.7、4.4,PB 分别为 0.8、0.8、0.7、0.6、0.6 [3] 基础数据 - 总股本 3316 百万股,已上市流通股 3316 百万股,总市值 24.3 十亿元,流通市值 24.3 十亿元 [4] - 每股净资产(MRQ)8.9,ROE(TTM)13.3,资产负债率 91.9% [4] - 主要股东为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 9.01% [4] 股价表现 - 1m、6m、12m 绝对表现分别为 -2%、14%、8%,相对表现分别为 -9%、7%、-7% [7] 2025Q1 业绩快报 - 累计同比增速方面,25H1 营业收入同比增 10.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 13.5%,营业利润同比增 11.4% [10] - 单季度同比增速方面,25Q2 营业收入同比增 10.2%,归母净利润同比增 13.17%,营业利润同比增 12.99% [10] - 资产质量方面,25H1 不良贷款率 0.76%,拨备覆盖率 489.53%,拨贷比 3.72% [10] - 资产负债增速方面,25H1 总资产同比增 9.2%,贷款总额同比增 5.2%,总负债同比增 9.0%,存款总额同比增 9.9% [10] - 单季度增加方面,25Q2 总资产增加 12236 百万元,贷款总额增加 1828 百万元,总负债增加 11895 百万元,存款总额增加 1732 百万元 [10] - 结构占比方面,25H1 贷款/总资产为 62.7%,存款/总负债为 84.2% [10] 财务预测表 - 价值评估方面,2023 - 2027E P/E 分别为 5.8、6.1、5.2、4.7、4.4,P/B 分别为 0.77、0.79、0.70、0.62、0.55 [30] - 利润表方面,2023 - 2027E 营业收入分别为 9870、10909、11763、12481、13350 百万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282、3813、4222、4648、5069 百万元 [30] - 资产负债表方面,2023 - 2027E 贷款总额分别为 222439、240862、254110、274438、301882 百万元,资产合计分别为 334456、366582、406770、442687、481933 百万元 [30] - 资产质量方面,2023 - 2027E 不良贷款率分别为 0.75%、0.77%、0.76%、0.75%、0.75%,拨备覆盖率分别为 538%、501%、485%、476%、467% [30] - 盈利能力方面,2023 - 2027E ROAA 分别为 1.16%、1.13%、1.16%、1.16%、1.15%,ROAE 分别为 13.69%、14.15%、14.22%、13.90%、13.47% [30] - 资本状况方面,2023 - 2027E 资本充足率分别为 14.19%、15.10%、13.86%、15.64%、15.86%,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 11.24%、11.96%、10.48%、12.40%、12.58% [30]
开立医疗(300633):超声+软镜国产龙头,创新智造引领医疗“芯”时代
招商证券· 2025-07-21 23:1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强烈推荐"评级 [4][13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开立医疗作为国产医用超声+软镜双龙头,产品矩阵覆盖全面,技术积累深厚,凭借研发突破加速进口替代,带动业绩快速增长,同时布局微创外科和心血管领域,打开成长天花板,短期内随终端招采回暖业绩弹性有望释放 [1] 各目录总结 开立医疗:国产超声和软镜领军者,海内外市场同步拓展 - 开立医疗产品线涵盖超声医学影像、内镜诊疗、微创外科和心血管介入等领域,实现多产品线发展格局,四大产线协同发力,坚持自主创新推动产品迭代 [13][15] - 股权结构较为集中,董事长陈志强和总经理吴坤祥为实际控股人,共同持股 44.24%,高管团队专业背景丰富,行业经验扎实 [19][23] - 公司营收增长稳健,短期受终端采购进度影响业绩承压,2024 年公司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2025 年一季度仍下滑,但预计终端医院全年采购将好于去年,收入有望回归增长趋势 [25][26][132] - 超声基本盘稳固,2024 年超声业务收入 11.83 亿元,同比下降 3.26%,内镜成为新增长引擎,2024 年内镜业务收入 7.95 亿元,同比下降 6.47%,收入占比 39.77% [29] - 2024 年公司整体毛利率 63.78%,同比下降 5.63pts,销售及研发费用率有所上涨,海外业务收入占比在 40%以上,毛利率有望提升 [31][32] 超声影像业务稳健,锚定超高端赛道 - 超声影像是基于超声波应用的诊断成像技术,具备安全性高、实时性好、成本低廉及场景灵活等优势,是我国当前保有量最大的医学影像设备 [39] - 按成像原理,超声设备可分为 B 超和彩超,按结构型式可分为大型台式超声和小型化便携或手持式超声,按应用领域可分为全身机型和专科机型 [42] - 国内超声影像百亿市场持续扩容,预计 2021 - 2026 年 CAGR 达 10.5%,迈瑞和开立率先突围,高端市场仍有较大的国产替代空间 [44][46] - 探头是超声诊断设备的核心部件,开立医疗探头技术领跑行业,自主创新支撑高端突破,超声主机关键技术不断拉近与国际巨头差距 [50][53][56] - 公司持续深化超声产品高端化布局,推出 P80/S80 系列向超高端领域进军,在便携超声领域推动产品走向高端化 [58] - 公司在超声 AI 技术领域具备深厚积累,2025 年第五代 S - Fetus®获得国内首个产前超声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证,提高产前超声检查效率和准确性 [59] 软镜市场景气度高,技术突破引领国产替代 - 医用内窥镜可分为硬管内窥镜和软性内窥镜,软镜覆盖多种临床术式,消化道疾病诊断为主要下游应用 [64][71] - 我国消化道癌种疾病负担重,早筛早诊可显著降低消化道癌症死亡率,胃镜和肠镜检查是诊断消化道早癌的"金标准",但我国消化内镜诊疗渗透率较低,增长空间巨大 [75][76][79] - 我国软镜市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早筛政策加速诊疗需求释放,预计到 2025 年销售额将达到 81.2 亿元,当前市场仍由外资主导,但国产替代有望提速 [81][85] - 软镜行业技术壁垒高筑,主要体现在图像传感器、光学技术及制造工艺三个方面,开立抓住图像传感器技术迭代机遇,率先打破外资品牌在光电转换核心壁垒上的封锁 [88][91] - 自主研发的 SFI/VIST 染色技术突破图像增强技术瓶颈,高端镜种不断丰富,产品矩阵完善加强入院优势,经过数次迭代产品性能比肩外资,临床认可度持续提升 [93][100][105] 微创外科和心血管双赛道集结,产品逐步布局发力在即 - 微创外科手术主要使用硬性内窥镜,微创手术普及推动硬镜市场快速扩容,预计 2019 - 2024 年 CAGR 为 11%,国产品牌快速追赶 [107][109] - 公司相继推出多种腔镜摄像系统,覆盖主流产品类别,提供丰富灵活的术式导向组合方案,团队引进与股权激励并举,加速微创外科业务市场占位 [117][120] - IVUS 临床价值凸显,市场有望加速增长,预计中国 IVUS 市场规模将从 2023 年约 18.7 亿元增长至 2030 年约 57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约 17.3% [121][122] - 公司首创单晶超宽频换能材料 IVUS,实现对进口产品的代际超越,2023 年 IVUS 省际集采成功中标,有望加速产品入院放量 [126][130]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 预计 2025 - 2027 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 24.12/28.33/32.84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20%/17%/16%;归母净利润预计 3.59/4.60/5.96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152%/28%/30% [4][136] - 选取迈瑞医疗、澳华内镜与海泰新光作为可比公司,首次覆盖,给予"强烈推荐"评级 [136]
主动及被动基金持仓分析2025Q2:港股占比创历史新高,重点增配科技及金融
招商证券· 2025-07-21 22:03
报告核心观点 2025Q2主被动基金规模均有回升,各类型主动基金仓位普遍回升,持股集中度进一步下降,港股持有比例再创历史新高,主动基金加仓围绕科技、大金融、军工医药展开,成长及小市值因子偏好回升,被动基金风格更偏好金融、大盘价值 [2]。 主被动基金总量对比 基金规模 - 2025Q2主被动基金规模均增长,主动基金规模回升282亿元至3.15万亿,被动基金回升2899亿元至3.79万亿,被动基金绝对规模高于主动基金 [12]。 基金申赎 - 2025Q2主动基金净流出规模收窄,估算净流出1278亿元,被动基金净流入902亿元 [14]。 - 主动老基金净赎回规模扩大,净赎回981亿份;被动老基金净申购,被动指数基金净申购414亿份,增强指数型老基金净赎回84亿份 [17]。 基金仓位 - 2025Q2四类主动偏股公募基金平均仓位为87.3%,较2025Q1上升1.11%,各类型仓位普遍回升 [20]。 持股集中度 - 2025Q2主动偏股基金持股集中度继续下降,前20、50、100大重仓股持股市值占比分别为25.96%、41.08%、54.94%,较前期变化 -2.23%、-1.17%、-0.81% [26]。 二季度“国家队”增持 - 二季度“国家队”继续增持,估算合计买入ETF超2000亿,央行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大增对应汇金增持 [29]。 - 汇金加仓沪深300、上证50、中证1000与中证500四类ETF,二季度末持有股票型ETF1.26万亿元,估算增持超2000亿元 [32]。 港股持有比例 - 截至二季度末,主动偏股基金中港股持有规模达16.85%,环比增长1.12%创新高,可投港股公募基金对港股配置比例超30% [34]。 主动基金配置特点分析 板块配置 - 2025Q2主动偏股型公募基金创业板配比回升,主板配比下降,主板占比65.40%,较前期下降2.69%;创业板占比18.90%,较前期上升2.33%;科创板占比15.29%,较前期回升0.19% [38]。 风格偏好 - 成长及小市值因子风格偏好回升,TMT、金融、创业板指、中证2000重仓占比环比升幅靠前,分别为 +2.7%、+1.9%、+1.7%、+1.4%;中证A50、国证成长、周期指数重仓占比环比降幅靠前 [40]。 大类行业 - 加仓TMT、金融地产、医药,减仓新能源、消费服务和中游制造,TMT增持最显著,环比上升2.38%至28.54% [46]。 一级行业 - 加仓通信、银行、军工,减仓食品饮料、汽车、电力设备。通信重点加仓通信设备,传媒重点加仓游戏,银行重点加仓城商行和股份行,非银重点加仓保险和证券,军工重点加仓航空装备和军工电子 [44][47]。 与北上资金对比 - 2025Q2主动偏股型基金和北上资金对通信、非银金融、银行、军工一致加仓,对食品饮料、机械设备一致减仓,主动基金减仓而外资加仓行业集中在电力设备、汽车 [52]。 小结 - 2025Q2主动偏股基金加仓围绕科技、大金融、军工医药展开,持仓风格偏小盘成长风格 [55]。 被动基金配置特点分析 板块配置 - 2025Q2被动基金重仓中科创板占比提升,主板及创业板块占比下降,主板占比63.2%,环比下降0.52%;创业板占比20.5%,环比下降0.14%;科创板占比15.88%,环比上升0.57% [60]。 风格偏好 - 金融、大盘价值、中证红利持仓占比环比升幅靠前,分别为2.5%、1.6%、1.4%;中证A50、必选消费、国证成长指数持仓占比降幅靠前 [62]。 一级行业 - 银行、通信、非银占比显著提升,食品饮料、医药、家电占比下降 [66]。 相对主动基金超配 - 2025Q2被动基金相对主动基金超配比例提升行业集中在银行、计算机、电力设备,低配汽车、电子等行业低配幅度收窄 [67]。 主被动基金重仓个股 主动基金重仓个股 - 前二十大重仓股包括宁德时代、贵州茅台等,新进与退出部分股票 [71]。 - 2025Q2主动基金港股重仓总规模达3259亿元,占比从2025Q1的19.13%提升至19.92%,重仓港股数量从327只增至360只,可投港股公募基金港股持仓比例达33%创新高 [72][75]。 被动基金重仓个股 - 前二十大重仓股包括贵州茅台、宁德时代等,有新进与退出股票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