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生物(01801)

搜索文档
信达生物(01801):首次实现Non-IFRS利润转正,长期增长动力充沛
长江证券· 2025-04-09 21:5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买入(维持)[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信达生物盈利转正增长显著,新十年战略目标明确,2027年预期实现200亿人民币产品收入,2030年预期5个管线进入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8] - 新产品增长显著,研发里程碑兑现,多个新产品对收入贡献增加,多款产品获批上市或进入NDA阶段[8] - 肿瘤与综合产品线驱动长期增长,预计2027年收入达200亿元,至少20款已获批产品放量,新分子和适应症拓宽业务领域[8] - 预计公司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31亿元、11.42亿元及15.70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38元、0.69元及0.95元[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描述 - 2025年3月26日信达生物发布2024年业绩报告,2024年首次实现Non - IFRS利润转正,总收入94.2亿元(同比+51.8%),产品收入82.3亿元(同比+43.6%),净利润3.3亿元,EBITDA 4.1亿元,毛利率84.9%(同比+2.1%),销售和行政开支比率50.9%(同比 - 7.1%),在手现金102.2亿元,研发投入25.0亿元[2][5][8] 事件评论 - 盈利方面,2024年盈利转正且增长显著,新十年有明确战略目标[8] - 产品方面,新产品增长显著,多个新产品获批上市或进入NDA阶段,产品组合协同效应提升[8] - 增长方面,肿瘤与综合产品线驱动长期增长,预计2027年产品收入达200亿元,已获批产品放量,新分子和适应症拓宽业务领域[8] - 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31亿元、11.42亿元及15.70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38元、0.69元及0.95元,维持“买入”评级[8]
北水动向|北水成交净买入153.73亿 超预期关税冲击港股市场 北水逢低抢筹小米(01810)、腾讯(00700)
智通财经网· 2025-04-07 18:12
文章核心观点 4月7日港股市场北水成交净买入153.73亿港元 ,介绍了北水净买入和净卖出最多的个股 ,并对部分个股获净买入或净卖出的消息面情况进行说明 [1] 北水成交情况 - 4月7日北水成交净买入153.73亿港元 ,其中港股通(沪)成交净买入91.71亿港元 ,港股通(深)成交净买入62.02亿港元 [1] - 北水净买入最多的个股是小米集团 - W、腾讯、中国移动 ,净卖出最多的个股是阿里巴巴 - W、小鹏汽车 - W、信达生物 [1] 个股资金流向及消息面 净买入个股 - 小米集团 - W获净买入154.38亿港元 ,港股通(深)净买入25.34亿港元 ;大和研报称其基本面良好 ,股价下跌是买入机会 ,智能手机未来或获更多市占率 ,IoT业务有成长空间 ,电动车市场将持续增长 [2][4] - 腾讯获净买入19.36亿港元 ;中信建投表示数字游戏不受美国关税影响 ,国内游戏内生需求强劲 ,1 - 2月单月增速分别为28%、12% ,1 - 3月国产版号数量同比增长10%左右 [2][5] - 中国移动获净买入11.64亿港元 ;全年营业收入达10408亿元 ,同比增长3.1% ,归母净利润1384亿元 ,同比增长5.0% ,2024年起三年内现金分配利润逐步提升至当年股东应占净利润的75%以上 [2][5] - 中芯国际获净买入9.64亿港元 ;日本升级半导体制裁范围将倒逼国产替代提速 ,中国进口关税加征利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提升 [2][6] - 泡泡玛特获净买入5.84亿港元 ;里昂看好其强大定价能力和灵活成本结构 ,摩根士丹利认为其在美国市场有能力加价减轻关税影响 [2][6] - 中海油获净买入11.47亿港元 [8] - 美团 - W获净买入5.53亿港元 [8] 净卖出个股 - 阿里巴巴 - W遭净卖出19.47亿港元 ;特朗普宣布对等关税幅度超预期 ,取消对中国大陆及香港寄往美国小型包裹的关税豁免 ,阿里云业务预计未来三年资本开支超越过去十年总和 [2][7][8] - 小鹏汽车 - W遭净卖出8.94亿港元 [8] - 信达生物遭净卖出4.21亿港元 ;美国禁止中国等国家机构访问NIH受控访问数据 ,中信建投认为关税政策对医药产业链影响复杂且有变数 ,看好暂不受关税影响的创新药行业 [2][6]
一季度大赚60%!最牛基金曝光
券商中国· 2025-04-02 10:17
2025年一季度公募基金业绩表现 - 2025年一季度公募基金在AI、机器人领衔的结构性行情中表现突出,主动权益基金全面回暖,业绩排行榜重回主动权益基金主导 [1][2] - 鹏华碳中和主题A以60.26%的收益率成为一季度业绩冠军,重仓机器人概念股如双林股份(年内涨幅118.16%) [2][3] - 平安先进制造主题A和永赢先进制造智选A年内收益率均超50%,分别重仓三花智控、奥比中光、双林股份及北特科技、兆威机电等机器人概念股 [6] 机器人主题基金投资逻辑 - 人形机器人量产加速,催生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方案的投资机会,如电子皮肤、深度相机、激光雷达等细分领域 [7] - 2025年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破晓之年,产业链重点在于核心零部件和AI感知决策层,软件算法和AI技术将成为技术护城河 [7] - 基金经理建议投资者分散配置,避免单一赛道押注,理性看待高波动性 [8] 北交所基金表现 - 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华夏北交所创新中小企业精选、万家北交所慧选两年定开年内收益率分别为38.98%、37.45%、34.26% [9] - 重仓个股如克莱特(年内涨幅136.01%)、万通液压(62.58%)、苏轴股份(58.97%)表现亮眼 [9] - 北交所市场估值趋合理,短期谨慎乐观,中长期因创新企业纳入和业绩预期提升可适度乐观 [10] 港股基金回暖 - 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中银港股通医药、南方香港成长年内收益率分别为38.9%、32.25%、31.4%,主要受益于互联网科技和医药板块反弹 [11][12] - 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重仓翰森制药、科伦博泰生物(一季度涨幅78.08%)、荣昌生物(64.58%)等医药股 [12] - 中国创新药全球竞争力提升,2024年license out交易占比近30%,预计2025年将持续增长 [12] - 南方香港成长重仓泡泡玛特、老铺黄金(一季度涨幅202.24%)、小米集团等互联网和新消费标的 [13]
信达生物(01801):信达生物2024年年报业绩点评:超预期率先盈利,加速全球化布局
银河证券· 2025-04-01 17:22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 [1][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信达生物营业收入94.22亿元(+51.8%),净亏损0.95亿元,亏损同比收窄90.79%,Non - IFRS净利润3.32亿元,实现Non - IFRS扭亏为盈;毛利率84.0%(+2.3pct),销售费用率46.1%(-3.9pct);研发投入26.81亿元,在手现金102.21亿元 [3] - 商业化产品组合持续扩大,2024年率先实现Non - IFRS盈利,随着产品销售放量和生产效率提升,2027年产品组合收入有望达200亿元,2030年推动5项管线进入全球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 [3] - 在肿瘤领域研发能力持续提升,开发差异化管线,加速全球化布局,早期研发拓展技术平台 [3] - 综合管线全面兑现,打造第二增长极,玛仕度肽有望成重磅产品,多个大单品陆续上市,在研管线推进临床研究 [3] - 预计公司2025 - 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08.18、143.06、200.2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7、15.17、41.06亿元,合理市值区间为1007.41 - 1335.31亿港元 [3] 相关目录总结 主要财务指标预测 - 2024 - 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94.22、108.18、143.06、200.22亿元,收入增长率分别为52%、15%、32%、40% [4] - 2024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 95、187、1517、4106百万元,利润增速分别为91%、298%、709%、171% [4] 公司财务预测表 - 资产负债表:2024 - 2027年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资产总计、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负债合计、归属母公司股东权益等有相应变化 [5] - 现金流量表:2024 - 2027年经营活动现金流、投资活动现金流、筹资活动现金流、现金净增加额有相应变化 [5] 利润表及主要财务比率 - 利润表:2024 - 2027年营业收入、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研发费用、净利润等有相应变化 [6] - 主要财务比率:成长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每股指标、估值比率等指标在2024 - 2027年有相应变化 [6] 核心参数假设及DCF估值模型 - 核心参数假设:所得税税率10.0%,债务资本比15.5%等 [7] - DCF估值模型:计算各年EBIT、息前税后利润、公司自由现金流量等,公司估值为1056.67亿元 [7] 每股权益价值敏感性分析 - 不同WACC和永续增长率下,每股权益价值不同 [8]
信达生物(01801):2024年收入符合预期,“全球新”管线进展丰富
天风证券· 2025-03-31 16:06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行业为医疗保健业/药品及生物科技,6个月评级为买入(维持评级) [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2024年收入符合预期,“全球新”管线进展丰富,已上市产品持续放量,多条研发管线即将进入产品收获期,维持“买入”评级 [1][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2024年年度业绩 - 公司总收入达9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1.8%;产品收入82.3亿元,同比增长43.6% [1] - 公司首次实现Non - IFRS利润转正(3.3亿元)及EBITDA转正(4.1亿元),IFRS亏损同比收窄90.8% [1] - 授权收入约11亿元,其中6.9亿元来自与驯鹿生物关于福可苏®(伊基奥仑赛注射液)的权益转让 [1] 各项费用率情况 - 2024年销售费用为43.47亿元,销售费用率为46.14%,同比减少3.83pct;研发费用为26.81亿元,研发费用率为28.45%,同比减少7.45pct;行政及其他开发费用为7.38亿元,费用率为7.83%,同比减少4.25pct,各项费用率下降受益于营业收入大幅增长 [2] 产品上市及商业化情况 - 2025年预计有6款新药上市和一款新药纳入医保,综合产品线多款产品已/临近商业化,将成重要增长引擎 [3] - 近期新增5款产品获批上市(合作和自研),2025年预计新增玛仕度肽、匹康奇拜单抗(IL23p19) [3] - 2025年综合产品线多款产品上市销售且有大药潜力,如托莱西单抗为医保首年,IGF - 1R单抗为甲状腺眼病领域中国70年首个突破新药等 [3] 在研阶段产品情况 - 减重领域,玛仕度肽9.0mg的GLORY - 2研究预计2025年底前后读出数据,T2D合并肥胖适应症的DREAMS - 3研究预计2025年底至2026年初数据读出 [4] - 肿瘤领域,IBI343 (CLDN18.2 ADC)和IBI363 (PD - 1/IL - 2α - bias)多项适应症早期数据亮眼,IBI343已启动GC国际多中心注册性临床,IBI363已启动针对黑色素瘤的注册临床并有望启动IO经治的sqNSCLC的注册临床 [4] 盈利预测 - 将2025 - 2026年的营业收入从102.35、131.43亿元上调至115.18、147.21亿元,预计2027年的营业收入为200.20亿元 [5] - 将2025 - 2026年的净利润从0.89、10.03亿元上调至5.15、18.30亿元,预计2027年的净利润为31.09亿元 [5]
中信证券 创新药和集采政策趋势
2025-03-31 13:54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医药行业、创新药领域、医疗器械行业、IVD(体外诊断)行业 - **公司**:恒瑞医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智晶制药、科伦博泰、康方生物、泽璟制药、诺诚健华、一方生物开普云资产、中国生物制药、石药集团、迈瑞医疗、新产业、惠泰、归创通桥、微创医疗、仁新、爱博、远大威高股份、康基医疗、金石亚药、欧普康视、CXO 行业 [3][11][12][14][17][18][22][23][26][30]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政策变化** - **集采政策优化**:两会强调“优化集采”和“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回归市场化竞争机制,缓解行业估值压制,利好差异化和品牌产品,降低非医保支付品类价格干预风险;新集采政策征求意见稿优化价格竞争机制、动态调整集采药品支付标准、强调仿制药质量与疗效评价并加强监管,优化医保支付环境,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2][3][4][8] - **医保支付价政策**:以明确文件支持,给予品牌药等市场化定价认可,让生物医药市场回归市场定价机制,提升行业整体估值;2026 年底前中国所有 DRG 将全面落地,需重新甄选评估有临床获益和患者刚需产品的价格潜力 [5] - **医保政策转向**:从费用节约转向健康优先,优化集采政策,强化质量监管,建立药品耗材追溯机制,减少医保资金跑冒滴漏,提高医药终端合规性,释放资金缓解医保基金压力;健全多层次医疗支付体系,打开医药行业支付空间 [27] 2. **创新药发展** - **商保助力**:商保推进速度加快,中国保险业协会推出商业健康险目录,涵盖更多创新药等;一线城市预计今年 6 月 30 日前大部分落地城市定制险,上海“全药保”将为创新药和创新服务带来新支付契机,商业保险市场预计超万亿规模,支撑行业发展 [6][7] - **企业表现**:多家企业如恒瑞医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预计实现首次或持续盈利,可能推出重磅产品;对外授权合作增多,中国生物制药产业能力获全球认可 [3][9][11] - **新兴赛道**:ADC、新一代 O 类生物、TCE、口服自免赛道等展现积极数据和全球合作潜力,如科伦博泰、康方生物、泽璟制药、诺诚健华等企业在相应赛道表现突出 [3][13] 3. **医疗器械行业** - **发展前景**:高值耗材市场渗透率低,国产替代空间大,血管介入、骨科、眼科等细分行业表现强劲,国产品牌如迈瑞医疗逐渐崛起 [3][17][18] - **卫生经济学效应**:高值耗材和体外诊断试剂效应显著,2025 年将成为相关产品商业化元年,国产创新医疗器械如 PFA 产品有较大发展潜力,商保纳入支付体系将促进国产替代率和行业增速 [20] - **行业格局**:国产医疗器械技术实力与国际巨头不相上下,在研发、迭代及商业化推广方面具备较强实力;高值耗材领域受集采影响,但骨科市场受益于老龄化趋势向好;IVD 行业将在集采和库存扰动下迎来估值修复 [21][22] 4. **商业健康险发展**: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惠民保产品普及,已覆盖全国 200 多个城市;第二步惠民保升级,2025 年为升级元年;第三步进入鲶鱼效应阶段,转化为赔付率较高的中高端商业健康险产品,预计未来 5 - 10 年带来几千亿级别增量支付来源 [16] 5. **行业盈利预期**:2025 年,由于商保增量支付、集采优化及加快结算速度等因素,预计医药行业收入、利润和现金流出现预期反转,涵盖传统药品和医疗器械尤其是高值耗材方面 [3][1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港股表现**:港股创新药企整体呈现估值修复趋势,部分企业如中国生物制药和石药集团仍处于底部区间;港股小市值医疗器械公司账上现金充裕,有望先迎来估值重估,中长期大型龙头公司估值提升更具确定性;港股传统企业如远大威高股份主业盈利稳定,创新业务发展前景值得关注 [12][23][26] - **医疗器械并购**:医疗器械领域并购活动活跃,医院手术量受合规管理等影响,部分公司毛利和净利水平保持高位,政策反转下估值及未来增长确定性有望提升 [25] - **医保政策转向影响**:创新属性增强,二季度创新药数据发布支撑板块,部分仿创药企业和单一产品占比高的公司可能迎来估值提升;多元化支付使高价高质耗材应用增加,生物医药板块盈利性、现金流和政策预期改善;大量 out licence 和产品出口显示国际化亮点,关注疫苗出口等方向 [30]
信达生物:Entering sustainable profitability with a global innovation engine-20250331
招银国际· 2025-03-31 13:28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预计股票在未来12个月潜在回报率超15% [8][1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于2024财年提前实现盈利,全年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净利润达3.32亿元人民币,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达4.12亿元人民币,主要得益于产品收入强劲增长和一次性许可费收入 [8] - 公司下一代免疫疗法(IBI363)与不断扩大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组合具有显著协同效应,IBI363有望成为下一代重磅免疫疗法 [8] - 公司在心血管代谢疾病(CVM)及其他领域拥有新兴的重磅产品线,目标是到2030年有五项资产进入III期多区域临床试验(MRCT),为全球化奠定基础 [8] - 受马兹鲁肽近期获批预期、持续盈利能力以及创新产品线强劲势头推动,上调盈利预测,基于贴现现金流(DCF)的目标价从57.67港元上调至61.71港元 [8] 各部分总结 财务数据 - 2023 - 2027财年,公司营收分别为62.06亿、94.22亿、113.56亿、131.84亿和174.1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速分别为36.2%、51.8%、20.5%、16.1%和32.1% [2] - 2023 - 2027财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 - 10.279亿、 - 0.946亿、4.457亿、7.573亿和20.532亿元人民币 [2] - 2023 - 2027财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 - 22.28亿、 - 26.81亿、 - 26.76亿、 - 27.55亿和 - 30.25亿元人民币 [2] 目标价格与股价表现 - 目标价61.71港元,较之前的57.67港元上调,潜在涨幅33.6% [3] - 公司当前股价46.20港元,1个月绝对涨幅14.2%、相对涨幅11.8%,3个月绝对涨幅29.8%、相对涨幅11.3%,6个月绝对跌幅0.9%、相对跌幅12.7% [3][5] 股权结构 - 淡马锡控股持股7.9%,资本集团持股7.0% [4] 产品线进展 - 下一代免疫疗法IBI363与ADC组合协同效应显著,预计6月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会议有数据更新,今年计划启动IO难治性鳞状非小细胞肺癌(sq - NSCLC)的III期试验,2025年计划启动IBI363联合贝伐珠单抗用于三线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MSS CRC)的III期试验 [8] - 心血管代谢疾病关键产品线包括IBI3016、IBI3032、IBI3012和IBI3030等,肿瘤领域IBI3001有全球首创潜力,IBI3020预计2025年上半年提交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自身免疫疾病领域IBI356和IBI3002预计2025年有I期数据读出 [8] 估值分析 - 基于风险调整的DCF估值,公司股权价值1010.98亿港元,每股DCF估值61.71港元,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为9.3%,终端增长率为3.0% [9] - 敏感性分析显示,不同WACC和终端增长率下,目标价会相应变化 [10] 盈利预测调整 - 与旧预测相比,2025 - 2027财年营收预测调整幅度分别为5%、 - 5%、 - 3%,净利润预测调整幅度分别为89%、 - 37%、 - 31% [11] - 与市场共识相比,2025 - 2027财年营收预测差异分别为2%、 - 5%、 - 3%,净利润预测差异分别为不适用、不适用、 - 12% [12] 财务总结 - 2022 - 2027财年,公司营收、毛利、净利润等指标呈现增长趋势,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逐步提升 [13][14] - 2022 - 2027财年,公司现金流状况逐步改善,净现金从运营、投资和融资活动的变化反映了公司的业务发展和资金运作情况 [14]
港药继续涨!高纯的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大涨近3%,上周获资金增仓近2亿元!机构:创新药布局的四大思路
搜狐财经· 2025-03-31 10:30
港股通创新药ETF表现 - 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今日逆市大涨近3% 成交额盘中近5亿元 上周五成交额刷新历史达16.49亿元[1] - 上周累计净流入资金近2亿元 今日再获净申购4300万份[1] - 近60日资金净流入近10亿元 融资余额保持历史高位 最新规模19.27亿元创上市新高 1个月实现规模翻倍[3] 成分股价格表现 - 乐普生物涨超12% 百济神州涨超5% 信达生物涨超3% 晶泰控股涨超2% 康方生物/药明生物/科伦博泰生物涨超1%[3] 行业政策环境 - 2025年工作报告提出优化药品集采政策 仿制药利润压缩接近尾声 竞争格局趋于稳定[5] - 医保支付向优质产品倾斜 政策对创新药械和设备更新的院内支持持续强化[5] - 国家医保局通过多种政策手段支持创新药 商业保险补充支付体系逐步完善[6] - 优化药品审评审批流程加速创新药上市 吸引外资加码中国创新药市场[6] - 医保局集采政策转变 无底线低价时代结束 重质量时代来临[11] 创新药国际化进展 - 2025年国产创新药出海呈现百花齐放 BD交易模式多元化[6] - ADC/双抗等领域技术优势显著 多款药物进入欧美市场 国际化收入占比提升[6] - 2019年百济神州泽布替尼在美国获批实现零突破 中国药企全球化进程加快[7] - 2024年中国药企License-out交易总金额达519亿美元 其中首付款41亿美元[7] 研发能力与行业地位 - 中国在研创新药数量全球第二 IND-NDA阶段的细胞疗法/ADC/双特异性抗体/溶瘤病毒管线数量全球首位[9] - 医保基金2023年总支出增速为过去4年最快 支出增速快于筹资增速[9] ETF产品特征 - 100%布局创新药产业链 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超68%[12] - 创新药权重占比高达84% 为全市场医药类指数最高[13] - 近5年市销率分位数37% 底层资产为港股支持T+0交易[13] - 前三大权重股为三十四六四(12.43%)/药明生物(10.85%)/信法生物(9.50%)[13]
Innovent Receives NMPA Breakthrough Therapy Designation for IBI363 (PD-1/IL-2α-bias Bispecific Antibody Fusion Protein) in Melanoma
Prnewswire· 2025-03-31 09:19
药物研发进展 - 公司研发的首创PD-1/IL-2α偏向性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IBI363获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授予突破性治疗药物资格,用于未接受过系统性治疗的不可切除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黏膜或肢端黑色素瘤[1] - IBI363针对晚期黏膜或肢端黑色素瘤的首项关键研究已完成首例患者给药,该研究为头对头比较IBI363单药与帕博利珠单药疗效和安全性的关键试验[2] - 该药物同时获得美国FDA两项快速通道资格,分别针对黑色素瘤和鳞状非小细胞肺癌适应症[2][6] 临床数据表现 - 在两项早期临床试验(NCT05460767 Ia/Ib期和NCT06081920 II期)中,IBI363在26名晚期肢端或黏膜黑色素瘤患者中显示出显著疗效,总客观缓解率达到61.5%,疾病控制率达到84.6%[3][7] - 长期随访数据显示持续肿瘤反应和长期获益,表明其可能优于现有标准疗法[7] - 临床前研究显示IBI363在多个荷瘤药理模型(包括PD-1抑制剂耐药模型和转移模型)中均表现出强效抗肿瘤活性,且安全性良好[4] 疾病领域特征 - 黑色素瘤在中国发病率及死亡率持续上升,其中黏膜型在中国更为常见且对免疫疗法尤其耐药,临床获益有限[3][8] - 中国患者黑色素瘤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和组织学形态等方面与欧美人群存在显著差异[8] - 对于无BRAF V600突变的患者,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是一线治疗选择,而帕博利珠单抗于2024年9月在中国获批晚期黑色素瘤一线治疗适应症[8] 公司发展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11年,已商业化15款产品,另有3个新药申请处于审评阶段,4个资产处于III期或关键临床试验,15个分子处于早期临床阶段[9] - 与超过30家全球医疗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包括礼来、赛诺菲、Incyte等知名机构[9] - 当前IBI363的临床试验在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步推进,评估其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及初步疗效[5]
信达生物(01801):PD-1/IL-2双抗进展迅速,国际化战略持续推进
国投证券· 2025-03-30 22:0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投资评级买入 - A 级,6 个月目标价 57.32 港元 [4][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 2024 年营业收入 94.2 亿元,同比增长 51.8%,产品收入 82.3 亿元,同比增长 43.6%,净利润亏损 0.95 亿元,Non - IFRS 净利润 3.32 亿元 [1] - 具备海外授权潜力的 PD - 1/IL - 2 双抗 IBI363 有望 25 年 ASCO 等会议披露更新 POC 数据,25 年启动多个注册临床研究,有望成推进国际化战略核心品种 [2] - 公司维持 2027 年产品收入 200 亿指引,预计 2030 年 5 个管线进入全球多中心 3 期临床,多个产品有潜力拓展海外市场 [3] - 预计公司 2025 - 2027 年收入分别为 118.96 亿、157.49 亿、199.78 亿元,净利润分别为 6.50 亿、17.75 亿、28.78 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 0.40 元、1.08 元、1.76 元 [4] 相关目录总结 交易数据 - 总市值 75,684.26 百万港元,流通市值 75,684.26 百万港元,总股本 1,638.19 百万股,流通股本 1,638.19 百万股,12 个月价格区间 30.0/51.15 港元 [6] 财务数据 - 主营收入 2023 - 2027 年分别为 6206.1、9421.9、11896.0、15748.9、19977.6 百万元;净利润分别为 - 1027.9、 - 94.6、650.3、1774.7、2877.7 百万元;每股收益分别为 - 0.63、 - 0.06、0.40、1.08、1.76 元 [10] - DCF 估值模型显示 2025 - 2034 年总收入、各产品收入、自由现金流等数据,市值 934 亿港元 [12] - 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展示 2023 - 2027 年相关财务数据 [12][13][14] - 财务指标涵盖成长性、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回报率分析、每股指标、估值分析等方面 2023 - 2027 年数据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