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APP

搜索文档
可灵AI计划进军游戏制作和专业影视制作
钛媒体APP· 2025-08-21 22:01
核心观点 - 可灵AI在游戏和影视工业级场景应用取得进展 与网易游戏《逆水寒》达成深度合作 全球首部AI单元故事集《新世界加载中》累计播放量近2亿 [2][3] - 可灵AI商业化加速 二季度营收超2.5亿元人民币 其中专业创作者付费订阅贡献近70%营业收入 [3] - 公司预计可灵AI全年收入较年初目标翻倍 追加推理算力投入使相关Capex实现翻倍增长 但AI投入对全年利润率影响控制在1-2% [5] 业务进展 - 可灵AI与网易游戏《逆水寒》合作 将AI视频生成能力内置游戏中丰富社交玩法 [2] - 推出全球首部AI单元故事集《新世界加载中》 全球累计播放量近2亿 [3] - 影视工作者利用可灵AI进行前期概念设计 特效镜头和空镜镜头制作 [3] - 发布可灵2.0视频生成模型和可图2.0图像生成模型 提升语义响应 动态质量和画面美学 [5] - 7月新增多图参考 灵动画布等功能 重点优化角色主体场景一致性 动态质量和画风保持 [5] - 累计生产超2亿个视频和4亿张图片 服务超2万家企业客户 [7] 财务表现 - 可灵AI二季度营收超2.5亿元人民币 [3] - 专业创作者付费订阅会员贡献近70%营业收入 [3] - 公司追加可灵AI推理算力投入 2025年相关Capex较年初预算翻倍 [5] - 可灵AI在推理算力层面实现毛利率打正且保持稳定 [5] - 集团AI投入对全年利润率影响预计1-2% [5] - 二季度快手营收同比增长13.1%至350亿元 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长20.1%至56亿元 [7] - 毛利率和经调整净利润率分别为55.7%和16.0% 突破历史峰值 [7] 技术发展与成本控制 - 视频生成大模型在硬件采购和运营成本上处于大模型领域第一梯队 [4] - 多模态生成任务token消耗远高于文本 高分辨率视频推理成本极高 [4] - 公司已在年初预算中充分考虑AI技术人才投入 费用开支预计变化不大 [4] - 可灵单位训练成本和推理成本曲线仍有进一步节降空间 [5] 未来规划 - 针对游戏制作和专业影视产业用户 通过行业解决方案牵引技术创新 [6] - 针对大众创作者 通过创意玩法提升产品易用性实现破圈增长 [6] - 计划拓展游戏开发概念设计 场景生成和角色设计等环节 [2]
股价飙涨的东方甄选,董宇辉已经成为“过去式”?
钛媒体APP· 2025-08-21 21:54
股价表现与市场反应 - 东方甄选股价在23个交易日内累计上涨212.54% 创2023年3月以来新高 但受关联交易和高佣金传言影响 单日盘后跌幅达20.89% [2] - 公司否认CEO周成刚关联交易传闻 称"佣金率超30%"说法严重失实 实际平均佣金率不到20% 并已启动报警和司法流程 [2] - 董宇辉离职次日股价暴跌超23% 单日市值蒸发近30亿港元 但后期股价从低点8.92港元上涨数倍至53.7港元高点 [3][6] 经营业绩与财务表现 - 2025财年前三季度经营利润率分别为-8%、-1%和3% 实现扭亏为盈 [2] - 2025财年GMV预计超75亿元 2026财年有望增至90亿元 [2] - 2025年6月GMV约8.8亿元 同比增长28% 其中自营品GMV达3.5亿元 同比增长15% [5] 业务转型与自营战略 - 公司启动自营模式并开发600款SKU自营产品 自营GMV占比达37% [4] - 自营产品全网销量超2.1亿单 客户总量达3086万人 销量占比升至46% 成为核心收入来源 [4] - 推出付费会员服务(199元/年) 对标"线上山姆" 截至2024年11月底付费会员达22.83万人 [5][6] 主播变动与去头部化 - 董宇辉离职并独立运营"与辉同行" 获1.41亿元净利润及7658.55万元收购费豁免 [3] - 主播顿顿合约到期后离开 后续以"自营品推荐官"身份合作 [3] - 公司明确不再允许主播独立成立平台 着力减少对头部主播依赖 [4] 渠道结构与风险挑战 - 60%至70%销售额依赖抖音平台 被指出非正常商业模式 [6] - 自营品销售中货架渠道(含抖音货架)占比达60% [5] - 需完善日化赛道品类结构 加强产品独特性 并实现流量红利消失后的模式转型 [7]
从“贴钱”买股,到“画饼”式承诺,通业科技的跨界重组疑云 |并购一线
钛媒体APP· 2025-08-21 21:15
交易概况 - 通业科技拟以不超过6.7亿元现金收购北京思凌科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100%股权 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2] - 交易附带协议:实控人及一致行动人向标的股东黄强及其关联方转让公司10%股权 总价约3.9亿元 [2] - 黄强出售股权仅获现金不足2亿元 需自掏腰包2.1亿元购入上市公司股权 [2][4] 财务异常 - 标的公司净资产在7个月内骤缩40% 从2024年末2.399亿元降至2025年7月末1.379亿元 [5][6] - 收购估值达6.7亿元 对应PE倍数21.7倍 属半导体行业并购中上水平 [5] - 2025年1-7月净利润仅535.16万元 较2024年度3088.68万元大幅下滑 [6] 业绩承诺风险 - 黄强承诺标的公司2026-2028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1.6亿元 [7] - 承诺值与历史业绩严重背离:2023年2949.74万元/2024年3088.68万元/2025年前7月535.16万元 [6][7] - 同业公司钜泉股份/力合微/东软载波/创耀科技近年业绩集体失速 [7] 业务协同质疑 - 通业科技主营轨道交通电气产品 标的公司主营电力线载波通信芯片 [9] - 标的公司产品需转型至轨道交通非安全关键芯片领域 面临英飞凌等国际品牌竞争 [9] - 国内市场竞争激烈 需与复旦微电子/基本半导体/国芯思辰等一线品牌正面交锋 [9] 关联交易疑虑 - 黄强同时控制杭州迈芯诺半导体 其核心资产上海启鸣芯半导体与思凌科业务高度重合 [10][13] - 启鸣芯从四川思凌科(标的全资子公司)转移获得发明专利 发明人包含黄强 [13] - 存在核心资产转移至关联公司的潜在风险 [15]
顺丰一年内连投3轮,自动驾驶公司白犀牛获5亿元B轮融资
钛媒体APP· 2025-08-21 19:35
融资情况 - 公司完成B+轮融资 B轮融资总额累计近5亿人民币 [2] - 老股东顺丰和线性资本继续跟进 新股东包括以骏资本 三六零基金和华泰紫金 [2] - 顺丰在一年内进行第三次投资 首次注资时间为2024年8月 [2] 资金用途 - 资金重点投向车规级无人车产品研发 AI技术持续迭代和商业场景拓展 [2] - 参照汽车行业标准正向开发车规级产品 全流程遵循车规级标准 [3] - 通过严格测试验证保障安全性 可靠性和耐久性 提高出勤率和使用寿命 [3] 业务发展 - 公司成立于2019年 创始团队来自百度无人驾驶 [2] - 成立初期从商超配送起步 与永辉和盒马等头部零售企业合作 [2] - 2023年起深耕快递物流场景 聚焦网点到驿站配送商业化落地 [2] - 活跃车辆从2024年底近百台快速增长至当前千台规模 [2] - 覆盖全国100+城市 服务顺丰 中通 极兔和中国邮政等头部物流企业 [2] 运营数据 - 无人车能为客户降低30%-50%的末端配送成本 [3] - 某快递加盟商单票配送成本从0.2元降至0.1元 [3] - 快递直营体系业务量提升20%以上 [3] - 无人车可实现24小时运营 夜间通过远程调度执行配送任务 [3] 场景拓展 - 从快递末端配送拓展到更广泛的城市无人配送场景 [3] - 与饿了么合作校园配送网络 预计明年覆盖100所大学 [3] - 在商超配送和工业物流等场景实现落地 [3] - 计划扩展零售补货和同城货运等更多场景 [4] 未来规划 - 2026年活跃车辆目标达到5000台 [4] - 长期将立足中国 打造面向全球市场的无人车产品 [4] - 持续推动无人车的规模化落地 [4]
Pop Mart Surges 12% After Nearly Quadrupling Profit on Labubu Craze
钛媒体APP· 2025-08-21 19:04
核心观点 - 泡泡玛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增长近四倍 股价单日大涨12.5% 主要受益于Labubu系列产品在海内外市场的热销[1][3][4] - 公司上半年营收和利润均远超预期 国际业务成为核心增长引擎 美洲市场销售额激增超10倍[4][7] - 尽管面临监管审查和产品周期可持续性质疑 投资者仍看好其作为中国消费增长代表的长期潜力[9][10][11] 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04%至138.8亿元人民币(19.3亿美元) 净利润飙升397%至45.7亿元人民币 大幅超越公司此前增长200%及350%的指引[4] - 公司对达成2025年200亿元人民币营收目标充满信心 并认为今年实现300亿元营收"相当容易"[5] 产品与市场 - Labubu系列凭借"丑萌"审美成为Z世代和千禧世代爆款产品 30美元钥匙扣等配件在明星效应下形成病毒式传播[6] - 海外市场增长显著:亚太地区(除中国)收入跃升258%至28.5亿元人民币 美洲市场暴涨超1000%至22.6亿元人民币 国际市场贡献超三分之一收入[7] - 公司计划本周推出可夹在手机上的迷你版Labubu 持续强化IP核心战略并拓展全球布局[5][8] 股价表现与投资者情绪 - 股价年内涨幅超200% 市值增长逾三倍 成为港股市场中增长最快的消费类标的之一[3][11] - 当日12.5%的涨幅部分源于空头回补 分析师预测股价将在未来数周创新高[9] - 国内对冲基金与散户获利了结 而全球机构投资者将其视为中国消费概念配置标的[9] 行业监管与风险 - 中国官方媒体6月呼吁加强对面向低龄儿童的盲盒玩具监管 建议实施年龄验证和家长同意机制[10] - 晨星分析师指出虽然当前IP销售强劲 但未来5-10年消费者偏好存在不确定性 股价可能因投资者忽视长期业务风险而被高估[11]
AI赋能下的体检革命:美年健康如何让优质体检移向“民生货架”
钛媒体APP· 2025-08-21 17:44
行业痛点与改革需求 - 传统体检模式面临认知误区、技术瓶颈、普惠难题三重困境,技术应用与服务模式滞后于公众需求 [5] - 公众普遍将价格高低与筛查效果直接挂钩,但数据显示51.4%超重/肥胖、48.7%甲状腺结节等高检出率均来自低价常规项目 [6] - 固定套餐同质化严重,难以适配个体特征(如教师需加强肺功能检测、厨师需关注消化道健康) [8] - 人工筛查依赖医师经验,肺结节检出率仅30%,甲状腺/乳腺结节分级常因水平差异出现偏差 [8] - 检后管理碎片化导致早期异常指标错失干预时机,癌症早期与晚期治疗成本相差10-30倍 [9][22] 技术解决方案与AI应用 - 推出国内首款私人AI健康管理师"健康小美",整合华为盘古大模型与过亿量级健康数据,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12][13] - AI个体化套餐系统基于"1+X"原则,分析客户历年数据/家族史/职业风险,实现精准匹配 [14] - CT"一扫多筛"技术整合AI冠脉钙化评分/骨密度等,单次扫描完成多项检测,肺结节检出率从30%提升至60%以上 [16] - 磁共振平台"脑睿佳"通过AI分割测量技术,将阿尔茨海默病与脑卒中预警提前十年 [16] - 眼底AI系统筛查10+致盲性疾病,胶囊胃镜AI提升诊断效率,AI心电图达三甲急诊报告时效 [17] - 每日对200万+超声图像自动化质评,实现跨分院检查质量同质化 [19] 普惠价值与社会效益 - 每投入1元体检可节省8元治疗费,年度体检是早发现最经济有效的手段 [7] - 2023-2025年累计检出癌症确诊26.28万例(多为早期),早期肺癌治疗费用3-5万元(晚期超30万元/年),年省社会医疗支出超百亿元 [22] - 制定《医疗质量考核标准800分》等规范,60+分院入选检验结果互认机构,7家获超声互认资质 [23] - 与350+医联体合作实现异常结果无缝衔接三甲医院 [23] - 分院总数达576家(控股312家),拟收购14家三四线城市机构,形成"区域深耕+全国布局"互补网络 [24]
赚不到酒店钱的酒店机器人,该何去何从?
钛媒体APP· 2025-08-21 17:25
酒店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 酒店机器人已成为行业标配,华住、首旅如家、亚朵等连锁酒店集团均已引入机器人服务[1] - 2025年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酒店迎宾项目中,优理奇、华中科大、清华等机构机器人表现亮眼[1] - 2020年疫情推动无接触服务需求激增,华住集团要求旗下5700家酒店强化机器人送物服务[2] - 2024年云迹科技单日在线机器人峰值超3.6万台,全年完成5亿次服务[8] - 行业技术迭代显著,从早期"圆桶型"升级至具身智能服务模式,如擎朗XMAN-R1实现多模态感知与复杂指令执行[8][10] 资本与政策支持 - 2021年行业融资活跃:云迹科技完成5亿元C轮融资(腾讯、联想等参投),擎朗智能获D轮融资(软银、饿了么领投)[3][4] - 2021年末云迹科技估值达40亿元,主流企业均获3轮以上融资,全年行业融资总额达数十亿元[5][6] - 2021年《"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将服务机器人列为重点推进领域[7] 市场需求与用户画像 - 2024年"商务+休闲"旅行市场规模6927.3亿美元(同比+9.3%),年轻化客群对科技体验需求提升[11] - 携程数据显示女性占旅行消费主力(中年女性62.2%,青年女性28.5%),其分享行为助推酒店二次传播[11][12] - 2024年中国酒店客房总数2150万间,超55%酒店计划增加机器人技术投资[12] - 亿欧智库预测终端配送机器人未来5年出货量CAGR达34.8%,商用机器人CAGR达50%[12][13] 市场竞争格局 - 云迹科技覆盖超3万家酒店,2023年市占率9%居全球第一(擎朗5.4%、猎户星空2.1%)[14] - 行业集中度低,穿山甲、普渡科技、景吾智能等企业持续加码投入[15] - 价格战激烈:送物机器人单价从7-8万降至2万,云迹主力产品价格降幅达43.8%-60%[19][20] 盈利困境与挑战 - 云迹科技2022-2024年累计亏损8.15亿元,流动负债中93%为18.7亿元赎回负债[17] - 同质化竞争导致利润压缩,海尔等企业以低于30%售价抢占市场[20] - 实际应用痛点:需配套WIFI全覆盖、电梯改造等沉没成本,激光雷达易受玻璃干扰[21] - 效率瓶颈:人形机器人铺床速度比人工慢3倍,日本海茵娜酒店曾因效率低下撤换机器人[10] 未来发展方向 - 商业模式创新:推行租赁模式、国产零部件替代降低成本,擎朗称机器人成本仅为人工1/2-1/3[26] - 技术突破:需构建垂直领域技术护城河,如擎朗与英伟达合作实现软件升级[27] - 海外拓展:欧美日韩等人力成本高的市场需求旺盛,需本地化设计(如日本"卡哇伊"风格)[28][30] - 场景多元化:头部企业向医疗、商超、农业等领域延伸,提升系统集成能力[25][30]
毛利率超特斯拉,小鹏学会了赚钱|钛度车库
钛媒体APP· 2025-08-21 10:45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340.8亿元,同比增长100% [2] - 整体毛利率攀升至17.3%,连续八个季度提升且第二季度小幅领先特斯拉 [2][5] - 净亏损收窄至11.4亿元,同比减少56.98% [2][6] - 第二季度自由现金流转正超过20亿元,现金储备增至475.7亿元 [6] 交付与产品结构 - 上半年总交付量19.7万辆,超过2023年全年水平 [2] - MONA M03和P7+两款走量车型推动规模效应,但第一季度单车收入降至15.3万元 [3] - 第二季度高毛利车型(G6、G9改款)占比提升,单车收入回升至16.4万元,汽车毛利率跃升至14.3% [3] - SUV产品线(G6、G9)销量占比仍低,产品结构需优化 [7] 技术研发与战略布局 - 上半年研发开支41.9亿元,同比增长48.6%,聚焦纯视觉智驾、AI大模型、图灵芯片及5C超充技术 [5] - 计划未来18个月内实现"比行业主流城市辅助驾驶能力提高数十倍",2026年量产L4车型并运营无区域限制Robotaxi [5] - 与大众的技术合作(电子电气架构授权)成为稳定利润来源,未来可能扩展至燃油车和混动车型 [6] 市场与竞争 - 海外市场进入40多个国家,但上半年仅交付1.8万辆,全球化需加速 [7] - 行业价格战持续,面临小米、极氪、零跑等对手的激烈竞争 [7] - 增程版X9(定位40万级)和全新P7(定位30万级)将推动品牌溢价,其中新P7小订数据破历史记录 [3] 运营效率 - 第二季度销售与管理费用率降至11.9%,同比降低7.5个百分点,反映成本控制能力提升 [6] - 三季度预计交付11.3万-11.8万辆,9月起月交付稳超4万辆,规模效应将进一步摊薄成本 [6] - 公司从"技术浪漫主义"转向务实聚焦,强化组织能力、供应链管理及销售渠道等基础建设 [7]
淘天宠物年销售破500亿,头部品牌向“左”还是“右”?
钛媒体APP· 2025-08-21 10:38
来源:钛媒体 淘天宠物行业负责人赏音 宠物行业是个垂直赛道,但是宠物行业的规模持续增长,已经是当下消费市场最引人瞩目的现象之一。 8月18日,亚宠展前夕,天猫在上海举办宠物品牌CEO私享会,汇聚国内外品牌负责人们共同探讨行业未来发展机遇。淘宝天猫宠物行业负责人赏音在会上 披露核心业绩:整体年成交规模超500亿,天猫宠物持续保持双位数增长。 在今年的天猫618,第三方数据机构表示,作为情绪消费的代表性行业,天猫在首阶段宠物行业大盘占有率高达67%,达业内第2名的三倍以上,再次印 证"天猫宠物行业持续展现强劲爆发力"。 面对一个如此快速增长的朝阳产业,宠物品牌们却一方面幸福着一方面也"各有各的烦恼"。国产品牌需要通过持续创新来保证竞争力,而国际大牌也要面对 国产品牌强势崛起带来的激烈竞争。乖宝宠物董事长秦华在交流中反复强调,乖宝宠物是从零开始做研究的,今天这个数据库已经近1亿条。面对笔者提出 的皇家猫粮产品结构一直"过于稳定"的问题,皇家中国宠物食品中国区总经理徐娟也给出了自己的回应。 从某种程度上,乖宝宠物和皇家宠物是最典型的两个品牌代表。一个从代工转型,不断求新求变,成为当今宠物市场国内品牌的代表。其故事很像 ...
京城IT四少币圈豪赌:要做下一个MicroStrategy
钛媒体APP· 2025-08-21 10:24
文 | 新质动能,作者|沐风,编辑|时楠 20年前,他是"京城IT四少"之一,和李想、茅侃侃一起被捧为80后创业偶像; 10年前,他把Discuz!以2.8亿元卖给腾讯,风光无限;拿40万投资博雅互动,收获1000倍回报。 如今,他的游戏公司博雅互动,靠着疯狂囤比特币,股价从 0.5港元暴涨到8.2港元,飙升近17倍。 他就是戴志康。一个闷头写代码的连续创业者,把自己从社区软件天才、天使投资人,一路折腾成了香 港资本市场最大的"比特币死忠粉"。 博雅互动如今手握 3416枚比特币,浮盈超100%,市值冲到30亿人民币。戴志康还放话——要学 MicroStrategy,三管齐下:稳住游戏、狂买比特币、做Web3。 可问题是,靠囤币翻身的游戏公司,真能跑得比周期更快吗?还是说这场豪赌,只是另一场悬在空中的 泡沫? "京城IT四少"到连续创业者 2005年,北京中关村。 那时候的互联网,还停留在论坛和门户的年代。就在那一年,四个80后创业青年——茅侃侃、李想、戴 志康、高燃,被媒体冠以"京城IT四少"的名号。 这不是随便吹的虚名。那时的茅侃侃已经是majoy的CEO,李想刚靠泡泡网闯出名堂,高燃经营着中国 娱乐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