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投研

搜索文档
阿里年报的9个细节
海豚投研· 2025-06-29 14:36
阿里巴巴2025财年核心战略与业务表现 - 公司明确"用户为先,AI驱动"战略,聚焦电商和"AI+云"两大核心业务,业务加速增长成为长期发展引擎 [3][4] - 2025财年集团收入达9963.47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77%至1259.76亿元,创四年新高 [4] - 电商业务中淘天收入增长3%,CMR增长6%,国际电商收入增长29%;云业务实现双位数增长 [4] 核心业务数据与行业地位 - 电商GMV达8万亿人民币,超越亚马逊(约5万亿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一电商平台 [13] - 云服务收入位列全球第四(亚太第一),仅次于亚马逊云、微软云、谷歌云 [13] - 文娱业务亮点突出:大麦娱乐港股涨幅100%,演唱会票务GMV同比高速增长,IP商业化潜力被低估 [15][16][17] 财务与资本配置 - 蚂蚁集团净利润恢复增长61%至383亿元,阿里权益法投资收益126.48亿元 [18][19] - 资本开支同比激增168%至860亿元,已签约未计提资本支出453亿元(同比+146%),三年计划投入3800亿元用于云和AI基建 [20] - 现金储备3743亿元,净现金1436亿元;2025财年股东回报达1170亿元(股息46亿美元+股票回购119亿美元) [27] 组织架构与运营效率 - 合伙人团队精简至17人,聚焦业务一线,体现创业公司姿态 [22][23] - 员工总数优化至12.43万人(较2023年减少47%),回归2020年初水平 [25] - 退出高鑫零售、银泰等非核心资产,盒马EBITA首次转正,多业务实现单季度盈利 [4] 战略方向与使命升级 - 使命新增AI相关表述,强调通过数字技术、AI与云基础设施帮助客户优化运营 [5][6] - 未来十年以AI为核心驱动力,定位为"中国云计算市场重要身位+亚太第一云服务商",加速AI产品国际化 [9] - 管理层提出需以"从零开始"的创业者心态应对AI时代挑战 [10][23] 历史战略延续性 - 2015年马云提出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战略与当前AI战略高度一致,显示长期技术投入的连贯性 [29] - 公司经历业务调整后重新聚焦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强调对未来的把控力 [29][30]
内卷的解药不是涨价
海豚投研· 2025-06-27 19:59
商业竞争模式演变 - 十年前商业竞争核心是低价策略,"价格屠夫"被视为企业优势,如今低价被指责为内卷元凶[1] - 当前商业逻辑转向指责同行低价竞争而非自身成本优化[1] 低价现象的成因与影响 - 低价源于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带来的成本摊薄效应,覆盖汽车、芯片到日用品领域[3] - 典型案例:55寸电视价格从5000元降至1500元因显示面板技术升级[4] - 空调价格下降源于市场规模扩大分摊固定成本,非以次充好[4] - 空气净化器2016-2023年均价降34%但产量增53%,反映规模效应[5] - 咖啡机、电动牙刷等品类普及过程中均价同步下降[6] - 小龙虾十年养殖规模增4倍,激烈竞争导致价格下滑[7] 市场格局与价格竞争 - 市场分散期价格战频繁(如2015年空调行业混战)[9] - 市场集中后形成价格默契(如当前空调寡头格局下企业停止价格战)[10] - 企业家对低价内卷的指责多出现在增长停滞或面临出清的市场[12] 附加值创造路径 - 商品溢价需来自原材料/生产环节外的附加值(如设计、品牌、技术)[15] - 典型案例:英伟达芯片利润差异来自设计而非台积电代工[17] - 泡泡玛特玩偶溢价源于IP设计而非橡胶/毛绒成本[17] - 迪士尼衍生品516亿美元年收入核心在IP而非生产成本[17] - 工业机器人公司库卡被美的收购,体现生产设备创造附加值[19] 劳动生产率与产业升级 - 福特T型车通过流水线将单车装配时间从700小时压缩至12.5小时,推动汽车价格从4500美元降至200美元[23] - 当前消费市场从实用型转向细分需求型,需通过人的智慧超越机器价值[26] - 谷歌4400万美元收购DNNresearch案例显示人才知识价值高于实体资产[27] 高附加值产业特征 - 美国高科技公司保留研发环节而外包制造,体现知识附加值[19] - 应用材料/泛林/科磊的设备技术决定晶圆厂3nm工艺能力[19] - 奔驰/宝马品牌溢价体现商标附加值的市场认可度[21] 产业转型方向 - 社会财富增长需依赖人的智慧创造超越原料/机器的价值[26] - 厨师探店视频百万粉丝案例显示专业技能可获更高定价[26] - 奈飞文化取代标准化管理,反映创新价值评估体系变化[28]
小米汽车:YU7 炸裂开场,会将特斯拉踢下 “神坛”?
海豚投研· 2025-06-27 10:29
小米YU7发布会核心要点 产品定价与市场表现 - YU7最终定价:标准版25.35万元/Pro版27.99万元/Max版32.99万元,Max版略高于市场预期的25-32万元区间 [1] - 定价策略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Y(26.35-31.35万元),Max版32.99万元的价格高于Model Y长续航版,显示产品自信 [1] - 订单表现超预期:3分钟破20万台,1小时达28.9万台,远超SU7同期表现(SU7一天破8.8万台) [3][4] - 当前SU7+Y7合计订单预估超60万台,需一年时间消化现有产能 [6] 产品竞争力分析 - 电池容量显著领先:96.3/101.7kWh vs Model Y 62.5/78.4kWh,CLTC续航最高835km(Model Y最高719km) [2][3] - 智能驾驶配置:搭载NVIDIA Thor芯片(700TOPS算力),比Model Y多1颗激光雷达 [2] - 全系标配全景显示P-HUD,中控屏16.1英寸大于Model Y的15.4英寸 [3] - 尺寸优势:轴距3000mm超越Model Y的2890mm,车身长度4999mm vs Model Y 4797mm [3] 产能与交付规划 - 一期工厂月产能2.8万台(满载),二期工厂7月开始量产 [4] - 三期工厂规划中,预计2027年月产能达8万台,年交付目标100万台 [7][9] - SU7当前交付周期约10个月,预估在手订单28万台 [6] 财务与估值影响 - 汽车业务毛利率有望从23.2%(25Q1)提升至25%以上,2025年下半年或实现盈利 [7] - 2027年预期:单车均价25.5万元,毛利率25.7%,税后核心经营利润221亿元(同比增长43%) [9] - 估值方法从PS转向PE,给予2027年25-30倍PE [10] 产品细节亮点 - 动力性能:V6s Plus电机(22000转/分),0-100km/h加速3.23秒,最高时速253km/h [17] - 安全设计:2200MPa热成型钢,车身刚性47610N·m/°,电池防护达防弹级别 [22][23] - 测试验证:653台测试车累计1062万公里,含3944公里连续超高速耐力测试 [24] - 舒适配置:Max版配备超静音玻璃+EC调光天幕,后排支持135°电动调节 [14] 市场定位与竞争策略 - 定位"高性能豪华SUV",设计强调比例美学与低趴姿态 [12] - 通过高配置+贴近Model Y的定价形成直接竞争,有望挑战Model Y的市场地位 [2] - 提供丰富选装:赛道套件(10万元)、颜色定制(最高加9000元)等 [32]
HBM放量在即,美光能否乘胜追击?
海豚投研· 2025-06-26 09:27
整体业绩表现 - 2025财年第三季度营收93亿美元,环比增长15.5%,超出市场预期的88.5亿美元,主要受NAND出货增加和HBM增长带动 [1] - DRAM和NAND出货量环比增速均超过20%,但两项产品均价仍环比下滑 [1] - 核心经营利润21.7亿美元,环比增长22%,毛利率回升至37.7% [2] - 2025财年第四季度预期收入104-110亿美元,超出市场预期的98.9亿美元,预期毛利率40%-42% [2] DRAM业务 - 第三季度DRAM收入70.7亿美元,环比增长15.5%,均价环比下滑4%,增长主要由出货量环比增长20%驱动 [1] - HBM业务预计实现15亿美元收入,环比增长约5亿美元,随着GB300量产,下半年HBM增长有望继续扩大 [1] - DRAM收入占比提升至76%,环比增长15.5% [3] NAND业务 - 第三季度NAND收入21.6亿美元,环比增长16.2%,均价环比下滑7%,但出货量环比增长25% [1] - NAND收入占比23.2%,环比增长16.2% [3] - 增长主要受益于数据中心及客户端需求带动 [1] HBM业务进展 - HBM3E 12-high已进入英伟达GB300供应链,预计下季度进入8Hi与12Hi交叉供应状态 [4] - 2025年HBM收入有望达到70-80亿美元,下半年预计实现40-50亿美元收入 [6] - 2025年6月已向客户送样HBM4 12Hi,预计2026年量产 [6] 行业竞争格局 - SK海力士率先量产12层HBM3E,并已送样HBM4 12Hi,预计2025年下半年或2026年量产 [6] - 三星尚未打入英伟达供应链,但坚称2025年下半年量产HBM4 [6] - 美光在HBM市场份额仍落后于SK海力士 [6] 市场驱动因素 - HBM能否超预期增长及缩小与海力士的差距是股价核心驱动点 [5] - 端侧AI硬件渗透及传统产品回暖周期可能带来额外增长机会 [7] - DDR产品均价提升主要受美光、三星等停供DDR4的担忧影响 [7] 财务展望 - 2026财年业绩有望明显提升,预计PE为11-12倍 [8] - 2025-2029财年利润端复合增长率预计16.5%,平均PE约13-14倍 [8] - 当前股价已反映2025年HBM收入70-80亿美元的预期 [8]
赛力斯 vs 理想:谁才是国货“BBA”的天选真命?
海豚投研· 2025-06-25 19:20
问界与理想模式对比 - 问界采用追随者战略,依托华为技术+品牌+渠道生态,本质属于华为生态赋能模式,赛力斯更多退居制造角色[5] - 理想采用"蓝海赛道挖掘+产品定义主导"模式,凭借先发优势构建alpha但增程技术护城河不高[1] - 问界模式风险更低确定性更高,仅用1-2年实现与理想相近的收入体量和市值[6] - 华为品牌力使问界具备更高溢价能力,2023年9月改款M7明确华为标识后销量和股价显著提升[9] 问界市场表现 - 行业普遍降价背景下,问界实现单车均价和车型结构持续上行[10] - 2024年二季度问界M9占比接近50%,2025年4-5月M8+M9占比达73%[10][11] - 问界高端车型销量优于竞品,M9售价高于理想L9 6-10万元情况下销量达14,067辆(理想L9为5,753辆)[12] - 2024年卖车毛利率达24%(问界品牌预计26%),单车毛利可能高达10万元[15] 赛力斯与华为合作模式 - 赛力斯缺乏定义新能源爆款车型能力,高度依赖华为合作[19] - 2024年销管费用达240亿(理想约2倍),费用率16%(理想约2倍)[22][24] - 销管费用中94%为广宣、形象店建设及服务费,可能是给华为的分成[28][32] - 2024年向华为采购额占问界收入比例达32%,分成比例逐年提升[37] - 赛力斯2024年收购问界商标花费25亿,投资华为车BU股权115亿[46] 理想汽车现状与展望 - 理想面临增程基本盘承压与纯电战略待验证的矛盾[51] - 2025年5月L系列改款后周订单高峰仅1.5万辆,6月销量预计4万左右[51] - 2025年战略聚焦纯电车型i8和i6,i8预计7月上市瞄准30万+纯电SUV市场[60] - 理想超充站数量从2024年300多座增至2025年2414座[62] - 中性假设下给与i8月销6000辆,i6月销1万辆的预期[63] 投资价值分析 - 理想投资关键在于纯电战略能否成功,i8上市后可能迎来估值提升[69] - 赛力斯短期确定性高但长期估值弹性受限,难以享受智驾红利[71][77] - 问界2025年销量预期46-47万辆,乐观情况下估值向上弹性有限[74][75] - 赛力斯难以通过规模效应提升净利率,利润增长依赖营收扩张[76]
问界VS理想:双雄争霸,谁是赢家?
海豚投研· 2025-06-24 18:54
核心观点 - 问界与理想在中高端增程SUV市场持续竞争3年难分胜负,形成"双雄"格局[1] - 30万以上SUV市场快速崛起,2023年占比达52%,主要满足家庭用车和全场景需求[4] - 增程技术成为30万以上新能源SUV的最优解,纯电车型面临续航瓶颈[13] - 理想通过蓝海赛道挖掘+产品定义主导模式建立壁垒,赛力斯通过华为赋能实现弯道超车[34] 30万以上SUV市场分析 - 2023年SUV占30万以上乘用车销量52%,轿车仅35%[4] - SUV优势在于大空间和四驱系统,满足家庭用车需求,增换购用户占比超90%[4] - 30万以上用户更注重全场景用车需求,尤其是高速长途场景[12] - 纯电SUV受限于车重和双电机配置,续航普遍在600-700km,实际续航仅400-500km[10][12] 增程技术优势 - 增程相比插混更接近纯电驾驶体验,无油电切换顿挫问题[13] - 增程NVH表现更优,维护成本更低(无变速箱)[15] - 30万以上市场插混(含增程)渗透率持续提升,纯电渗透率下滑[13] - 增程路线解决了大型SUV"续航-成本"双目标失衡问题[12] 理想成功因素 - 精准定位"移动的家",主打"冰箱彩电大沙发"等舒适性配置[8][15] - 率先采用增程技术,推出理想ONE成为家用SUV标杆[15] - 通过套娃模式节省研发和制造成本,毛利率保持20%左右[41][44] - 先发优势使30万以上插混市占率连续4年超50%,2021年达65%[36] 赛力斯成功因素 - 与华为深度合作,采用智选车模式快速进入市场[19] - 华为全面主导产品定义、智能化赋能和渠道整合[20][30] - 2023年改款M7实现全面升级,售价降低4-5万元,首月大订突破6万台[31] - M9成为40万+级SUV销量榜首,月销达1.7万辆[31] 理想面临的挑战 - 30万以上市占率从2024年开始被问界侵蚀,2025年1-5月降至27.5%[51][53] - 增程技术护城河不高,竞品日益增多[58][61] - Mega车型定位失误导致盈利闪崩和股价腰斩[65][68] - L6市占率在2025年也开始下滑,20万以上车型市占率降至25%[57] 行业竞争格局 - 2025年新增竞品包括腾势N9、领克900等30万+车型,合计市占率近10%[61][64] - 20-30万区间出现"半价理想"如深蓝S09、银河M9[61] - 小鹏、小米计划推出"大电池+小油箱"方案挑战增程市场[61] - 智驾成为下一阶段竞争重点,理想处于行业第一梯队[50]
鲍威尔不当救星、例外主义不再,美股向上靠什么?
海豚投研· 2025-06-23 19:47
美股市场展望 - 美股当前价位到三季度结束大概率在鸡肋震荡行情和下跌风险之间徘徊 结构性投资机会需等待美债上限打开、美股大跌回调后结合基本面走势再观察 [1] - 美联储6月议息会议保持利率不变 自去年12月下旬以来已维持半年不变 但经济展望呈现鹰派倾向 [3] 美联储政策与经济预测 - 美联储下调2025年GDP增长预期0.3个百分点至1.4% 上调2025年PCE通胀预期0.3个百分点至3.0% 核心PCE同步上调0.3个百分点至3.1% [5][7] - 政策利率预期上调:2026年利率预期上调0.2个百分点至3.6% 2027年上调0.3个百分点至3.4% 长期利率上调0.1个百分点至3.1% [7] - 失业率预期全面上调 2025年上调0.1个百分点至4.5% 2026年上调0.2个百分点至4.5% [7] 港股市场动态 - 港币汇率触及弱方保证7.85 HIBOR隔夜利率低至0.02% 汇率后续仅存横盘或升值可能 [9][10] - 港币流动性或从当前泛滥状态收敛 但结构性行情可能持续 需关注两伊冲突对风险偏好的影响 [11] - 海天味业香港IPO破发显示市场对估值敏感 个位数EPS增长下30倍PE压制打新收益 [11] 投资组合表现 - 虚拟组合Alpha Dolphin上周下跌1.3% 跑输标普500(-0.2%)和沪深300(-0.5%) 但跑赢MSCI中国(-1.4%)与恒生科技(-2.0%) [12] - 组合自2022年3月25日测试以来绝对收益88% 超额收益87% 初始1亿美金资产增值至1.91亿美金 [14] 个股表现分析 - 泡泡玛特周跌12.1% Labubu3.0放量导致二手溢价率从300%收窄至100% 但公司仍看好欧美市场渗透 [16] - Netflix周涨1.6% 与法国TF1集团达成内容合作 《鱿鱼游戏》第三季即将上线 [16] - 谷歌周跌4.6% 受欧盟41亿欧元反垄断罚款及土耳其调查影响 AI对搜索入口的侵蚀仍是核心忧虑 [16] - Reddit周涨17.7% 推出AI广告工具Community Intelligence 含基于用户讨论训练的营销决策产品 [16] - Wolfspeed周涨30.2% 宣布申请破产重组以消除数十亿美元债务 经营维持正常 [16] 资产配置 - 组合持仓18只个股与ETF 权益类与黄金/美债/现金等防守资产配置比例为52:48 [17]
另类视角看中芯:港 A 价差背后,信仰鸿沟多大?
海豚投研· 2025-06-20 19:46
核心观点 - 中芯国际作为国内半导体行业龙头,承担着国产替代和技术突破的重任,但商业模式上呈现"无底洞"式投入特征,需持续依赖外部输血[5][9][19] - 港股与A股估值差异源于资金属性不同:内资视其为稀缺战略资产,外资则更关注投资回报周期和汇率风险[39][41][42] - 公司合理估值区间应在1-2倍PB,超过2倍则包含过多乐观预期,低于1倍具备更高弹性[50][52][53] - 当前商业模式下,公司自由现金流持续为负,预计2025-2026年将出现资金缺口[31][33] 商业模式分析 - 收入端6年增长2.5倍至2024年80亿美元,年复合增速16%,但资本开支同期增长4倍至73亿美元[9] - 2024年资本开支占收入比超90%,现金性利润38亿美元仅为资本开支的52%[10] - 晶圆代工行业特性决定必须持续高投入:设备占CapEx超90%,制程需2-3年升级一次[13][14][15] - 对比台积电50%+毛利率和366亿美元经营利润,中芯国际18%毛利率显示盈利能力的显著差距[16][17] 融资结构 - 2018-2024年三大融资渠道:股权融资84亿美元(含科创板IPO募资75亿),债权融资94亿美元,国有注资94亿美元[21][23][24][25] - 国有注资主要来自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和各地国资,2020-2024年通过子公司融资76亿美元[27][28][29] - 2024年国有注资骤降至2.8亿美元,较2020年26亿美元大幅减少[30] - 按当前消耗速度,预计2026年现金储备将降至30亿美元以下,需新一轮融资[33][34] 估值差异分析 - 港股中芯国际南向资金持股占比达30%,显著高于其他公司,成为边际定价资金[44][46] - 内资视角:长周期信念投资,包含技术突破和国产替代预期[40][41] - 外资视角:资产不稀缺(可选台积电/三星等),且需承担汇率风险和资金成本[41] - 当前PB为2倍,高于联电1.5倍和格芯1.9倍,但显著低于台积电7.7倍[52] 同业比较 - 收入规模:中芯80亿美元 vs 联电77.6亿美元 vs 格芯67.5亿美元[53] - 制程进展:中芯14nm量产,少量7nm;联电22/28nm为主;格芯放弃7nm以下[53] - 毛利率:中芯18% vs 联电32% vs 格芯24.5%,反映技术差距[53] - 客户结构:中芯以大陆客户为主,联电/格芯客户分布全球化[53] 投资逻辑 - 技术突破前本质是周期股,合理PB区间1-2倍,低于1倍具备更高弹性[50][54] - 2倍PB以上易因周期属性导致投资者"站岗",中线持有收益有限[54] - 需区分长期战略价值与短期投资回报,避免用长期逻辑做短期决策[48][54]
中国稀土,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战略豪赌
海豚投研· 2025-06-20 18:32
稀土出口管制对全球汽车产业的影响 - 中国稀土出口管制调整导致日本铃木汽车旗下Swift雨燕车型因稀土永磁原料(钕、镝、铽)短缺而大规模停产[2][4] - 美国通用、福特等车企稀土库存仅能维持2-3周,福特已暂停芝加哥工厂SUV"探险者"产线[5] - 欧洲汽车厂商稀土出口许可申请获批率低,大众、宝马电动车产线被迫减产[5] - 印度塔塔、马鲁蒂铃木等车企90%汽车磁铁依赖中国供应,5月底库存见底导致电动车窗等关键部件断供风险[5] - 稀土短缺影响覆盖自动变速箱、电机、传感器等30余种汽车零部件生产[7] 中国稀土管制政策与全球供应链地位 - 中国对钐、钆、铽等七类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并建立稀土追踪溯源系统,设置300多个监控节点强化全流程监管[12][14] - 中国稀土储量4400万吨占全球48.89%,年开采量27万吨占全球69.23%,精加工冶炼市场份额近90%[30][31] - 中国拥有全球90%以上稀土分离技术专利,唯一能规模化分离离子型重稀土[30] - 商务部表示已批准部分合规出口申请,将建立绿色通道加快审批[10] 稀土在战略产业中的应用需求 - 新能源汽车每辆消耗5-10kg钕铁硼永磁体,2023年全行业消耗总量超4万吨[25] - 钕铁硼永磁材料磁性比普通材料高4-10倍,是新能源车、机器人、风电产业核心材料[23] - 美军F-47六代机单架需12公斤稀土,因管制影响量产推迟至2035年[29] - 军工领域稀土应用包括F22战机镁铝合金(铈)、核潜艇屏蔽材料(钐/铕)、光纤通讯(铒/镨)等[27] 全球重建稀土供应链的困境 - 美国MP材料公司投资10亿美元升级矿山,但稀土精矿仍需运往中国精炼,本土磁铁工厂年产量仅相当于中国单日产能[41][45] - 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要求2030年40%加工金属自给,但缺乏冶炼技术和人才导致成本过高[49][51] - 日本通过投资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获取60%轻稀土需求,但头部磁铁制造商仍将产线转移至中国[54][56] 中国稀土产业发展历程 - 1985年出口退税政策推动稀土出口创汇,1991-2004年出口量从8204吨增至5.33万吨[32][33] - 1998年实施出口配额制,2011年"22条意见"推动行业整合形成北方稀土、中国稀土两大集团[36][37] - 2024年《稀土管理条例》明确资源国有属性,建立全产业链监管体系[38] - 徐光宪1972年发明串级萃取技术使镨钕分离系数达4(国际水平1.4-1.5),推动中国成为稀土生产大国[60][62][68] - 王震西1984年研制出中国首块钕铁硼永磁体,1986年建成首条工业化生产线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生产国[68][71][73]
小米250亿市场预算背后的权力迁徙
海豚投研· 2025-06-20 18:00
核心观点 - 今年春天小米的舆论风波源于汽车业务引发的内外利益重新洗牌,深层原因是权力和预算的再分配 [1][9] - 2025年下半年手机业务毛利率将因存储价格上涨承压,家电业务因"国补"退坡面临挑战,两大业务将以防守为主,预算继续向汽车倾斜 [1][11][13][14] - 小米需重新找回与粉丝真诚互动的初心,平衡内部资源分配与外部关系 [1][15] 市场费用与业务结构 - 2024年小米市场预算超250亿元,与研发费用持平,但汽车业务占据30亿元/季(占总量40%),手机/AIoT营收规模是汽车的5倍但市场费用相近,显示资源严重向汽车倾斜 [5][9] - 手机业务ASP创新高但毛利率下降,存储原料涨价导致被动提价,市场费用边际效益降低,转向价格获客策略 [7][8] -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成为最大毛利来源(毛利率25.2%),空调通过差异化设计提升ASP至2863元(同比+25%),但面临"国补"退坡和价格竞争压力 [13][14] 汽车业务战略 - 2025年Q1汽车业务毛利43亿元(毛利率23.2%),经营亏损5亿元,期间费用约50亿元,市场投入激进 [9] - 汽车销量目标上调至35万辆/年,2025年5月单月销量2.8万辆(累计13万辆),下半年将加大YU7推广预算 [15] - 汽车预算集中于KOL、社交媒体和雷军个人IP,边际效益显著高于其他业务 [15] 历史对比与行业背景 - 早期手机业务毛利率仅3%,依靠粉丝经济实现低成本社群营销,与媒体和用户建立深度连接 [3][4][5] - 当前资源分配失衡引发内外矛盾,老米粉和渠道商因资源减少产生不满,需重新平衡效率与用户关系 [9][15]